陳黎貞
(福州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0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存在于我國的優秀經典文獻作品中,同時也對中華民族的思想、價值、行為、倫理規范、風俗習慣等有很大的影響。校園是教育的重要場所,也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基地,所以在新時期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校園中很有必要。習近平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命脈,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是我們在世界文化中站穩腳跟的基礎”,新時期下必須全面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校園,對學生的價值觀念、思想行為進行有效的引導,從而促進優秀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培養
(一)傳承和發展傳統優秀文化的需求。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世界逐漸變成了地球村,而網絡文化及世界多元文化的沖擊,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逐漸被人們所忽視,導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青年一代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力量,而學生則是青年一代的代表,其本身承擔著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所以在高校校園中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二)校園文化建設需求。校園文化是一所高校辦學風格、辦學理念、精神面貌的重要體現,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師生凝聚力,使得學生在無形中得到文化熏陶,有利于學生的良好成長。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十分緊密的關聯,校園文化建設應該植根于傳統優秀文化,因為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可以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豐富的資源,這對于優秀校園文化的建設有良好指引。
(三)學生長才需求。對于高校教育,不應該僅僅的是為了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引導高校學生可以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價值觀念,要引導學生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思想。高校學生的思維都十分活躍,在接受教育過程中,思想價值會逐步成熟,而在高校教育期間,更是學生樹立正確人生價值觀念的關鍵時期,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財富,其融入到校園中,可以極大的促進學生健康成才。
(一)存在走過場現象。新時期下,雖然高校逐漸意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學校發展、建設的重要作用,也都在學校開展了相應的傳統優秀文化進入校園的宣傳、教育活動,但是在具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校園中,存在重形式、輕內容的走過場情況,使得學生無法積極的參與到中華優秀文化教育中,實際效果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難以深入學生內心,無法充分發揮中華優秀文化的育人作用。
(二)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在當前的高校教師中,大多是分科、分專業的人才,教師的日常教學任務比較沉重,在實踐中很少有時間、精力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導致高校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時,缺乏良好的師資儲備。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進入校園活動時,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統一性,高校開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缺乏規范、系統,課程散亂、取舍嚴重,不管是內容選擇,還是在課時安排上,都存在拿捏不到位的情況,從而極大的制約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高校校園的滲透。
(三)傳統文化教育邊緣化。從當前高校校園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狀看,還存在教育邊緣化的問題,一方面受以往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在高校教育中,依然存在重成績、輕文化的情況,加上傳統文化教育教師的缺乏,高校大多會圍繞應試教育內容有選擇的進行傳統優秀文化灌輸。另一方面,高校在高排名、高就業率的思想影響下,學生忙于考慮各種證書,忽視了傳統優秀文化的學習。
(一)加強傳統文化研究推進校園文化建設。不同高校在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時候,其發展路徑應該遵循“繼承、弘揚和創新”的原則,通過本校師資力量以及本土的傳統文化等優勢資源,建立相應的傳統文化研究工作辦公室,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積極鼓勵學生通過不同的形式共享和共學傳統文化,其形式包含社團組織和國學興趣小組等。高校還能使得自身的智囊庫得到充分的發揮,讓相應的學者窮盡其才思研究傳統文化,并鼓勵他們積極籌建關于傳統文化領域的相應研究所等,同時,通過發表論文、出版專著和研究課題等不同形式形成良好傳統文化研究氛圍,這給校園的傳統文化建設帶來科學依據。
(二)堅持教育規律,提升傳統文化進入校園的效果。在將傳統文化推進校園的時候,應根據具體狀況遵循一定的教學教育規律,科學有效的把握高校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設計相應方案的時候,對于內容選擇的形式、科學化和方式等多元化進行密切的關注,不能因為一味的貪多求快,就不對其進行科學有效的區分,并且堅決避免套用同一種模式機械性的對學生灌輸。
(三)利用互聯網思維構建傳統文化學習氛圍。伴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其不僅給傳統文化走進高校帶來一定的機遇,同時,還帶來一定程度的挑戰,此時,我們應高度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創新以及傳承。不同的高校應通過積極的高姿態迎接互聯網,使得互聯網的思維得到充分發揮和運用,進而科學有效的構建一個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教育合作平臺。同時,通過互聯網+傳統文化傳承網絡傳播新態勢占領傳統文化網絡傳媒的傳播、宣傳以及傳承等主陣地,通過網絡傳播的特點對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以及受眾面進行很好的擴大,最終科學有效的增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性、時代感以及互動性等。
(四)堅持生活化原則,促進傳統文化進入校園。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應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良好結合,從而引導學生更加理性的看待、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在傳統文化生活化教育中,引導學生掌握待客之道時,可以將現代公共場所舉止、行走等禮儀講解給學生,通過“細枝末節”的教育,逐步引導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創設潛移默化的校園文化環境。學校為教書育人的地方,最為直接體現校園文化的因素為校園環境,在校園中,每一處環境均能很好的傳遞學校思想和表達文化,同時,學校文化環境能通過無聲勝有聲的方法騏達教書育人作用,很好的感染和熏陶同學,使得學生的心靈變得更為豐富。文化追求和精神追求為一所校園留給學生的最終財產,其屬于流淌在學生生命中精神血液。在中國高校中,重視傳統文化的熏陶,通過儒家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涵養,如學生佩戴的胸卡,正面為校名和校徽,反面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學生每天都需要佩戴胸卡,這樣每天就會同這句話照面,并漸漸的背下和理解其深意。校園文化陣地是高校教育必爭的一塊陣地,如果真、善、美無法占領,必然會被假、丑、惡而占據。
(二)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外延。傳統優秀文化進入校園既有擔憂之聲,又有排斥之聲,校園作為教書育人的圣地,應該在把握傳統文化的精髓基礎上,對傳統文化進行外延。如高校在引入國學經典時,不能跟風走,要結合校園自身實際,打造自身的文化特色,高校要充分意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引入,并不是簡單的背誦詩詞古文,也不是簡單的穿唐裝漢服,而是真正的將中華優秀文化內化為大學生的品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的文化寶藏,進入校園就是弘揚中華民族的正氣,所以高校要配備良好的師資隊伍,并構建相應的考核體系,通過朗誦、表演、實踐等多種途徑反映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程度,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成為一種精神延續。
綜上所述,在實際中,全面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校園的滲透,不僅可以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發展,同時也可以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同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校園中,還可以對高校學生進行良好的熏陶,引導其樹立健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這極大的促進了高校學生的今后健康發展,滿足了社會各界對于現代化優秀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