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杰,姚志強,何燕漪
(中國戲曲學院 北京 100073)
中國戲曲學院繼續教育部在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學中始終以繼續教育的轉型、發展、升級為突破口,突出不同學歷層次教學優勢互補、良性互補以及合作互補的特性。在優化現有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的基礎上,重點突出學歷與非學歷的異質性以及不同學習階段的轉型升級需求,重新定位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在資源配置中的地位,通過不同學歷層次的協同發展以求最終實現我部門教育資源有序、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一)學歷教育——嚴把教學質量、打造國戲特色。本專科教學工作一直以來都是繼續教育部的“生命線”,在教學系統中,開創了“廣泛宣傳、拓展生源、延請名師、增開課程、嚴控出勤、督導教風,以及加大精品觀摩與藝術實踐”等一系列教學環節,各個環節深入開展,彼此有效緊密聯接,為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與實踐能力夯實基礎。
第一,加強專業建設和改革,建立科學的專業體系。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和專業優勢,實施以戲曲為主打的一流專業建設項目,帶動非學歷教學結構調整、強化特色、提升質量。進行課程體系優化與個性化教學設計,進一步加強專業建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師資聘任、教學評價等重要環節。在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首先重視專業理論與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構建層次合理、老中青梯隊穩固的教學梯隊;對學院內具有“萬金油”效果的優秀教師進行交叉聘用,從而滿足教學任務的多樣性以及學院的多元化需求;其次,以社會聘任一定數量的專家學者作為兼職補充,同時開闊了辦學思路、豐富了教學結構與專業視野。
第二,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倡導教學科研融合。積極探索遠程教育“網絡教學+集中面授+統一考核”的混合學習模式,對網絡課件進行推廣,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適合成人學習特點的教學模式;逐步推進非學歷教育教學研究和立項建設。按照市教委要求積極推動教研教改,穩步推進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模式創新。
(二)非學歷教育——以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鍛造國戲品牌。高級研修班作為我院繼續教育部的教學特色、教學品牌,是傳統繼續教育本專科教學體系的重要補充。自2008年起我院聯合全國多省市地區合作舉辦各類藝術人才高級研修班至今已有30期涉及專業涵蓋編劇、導演、表演、作曲、舞美、燈光、音響、藝術評論、藝術師資等各專業為全國各地培養了數以千計的高級藝術人才。
第一,搭建“校省合作”協同發展模式,精準培養、培育高端人才。將全國各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藝術視為一個整體,以長遠的目標、整體的觀念以及各地區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全面深入與黑龍江、山西、山東、江西、湖北、安徽、福建、廣西壯族自治區等省文化廳、教育系統開展合作,完成了戲劇(戲曲)表演、導演、舞臺美術、音樂等不同專業的高級研修班。辦班過程中我們堅持訂單培養,促進專業與職業的有效銜接。推廣“劇目驅動教學”“演學結合”“現代學徒制”等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不同劇種、不同地區戲曲人才培養之間的合作交流,推進協同創新,提高人才培養的效率和效益。以2016年舉辦的第27期、28期高研班為例,分別培養了黑龍江戲曲(戲劇)表導演專業、廣西壯族自治區戲劇表導演專業高研班學員44人,先后邀請三十余位專家、教授參與兩個班級教學,行課3483課時(含觀摩、講座、藝術實踐等)。
第二,多渠道拓展資源、搭建非學歷實踐教學平臺。近年來,我部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挖掘外部資源,多渠道開拓市場,為學生提供實踐教學平臺,為實踐教學提供保證,夯實非學歷教育基礎。高研班人才的培養與教學,多年來得到了學院和全國文化藝術界各級領導、專家們的大力支持,也正是依托于學院的專業平臺與優勢資源,我們積極探索在保證高質量完成多課時的課程教學外,大力尋求在教學實踐方面的創新與突破,特別是專門為每一位學員篩選具有藝術前沿性、代表性的演出觀摩,及最大化體現教學質量、開發學員素質潛能、提升實踐能力的創作實踐與匯報演出,同時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注重學研結合定期組織專家學院對實踐內容進行研討。2013年我部依托黑龍江省高研班創作戲曲電視劇《鳥尊記》該劇榮獲由河北省文聯、河北省影視家協會主辦的第十九屆河北省影視藝術“奔馬獎”電視劇類一等獎,入選河北省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2015年我院依托黑龍江省戲劇表演專業高研班進行的大型話劇《太行情歌》先后公演20余場,國內知名戲劇專家都對該劇給予一致好評。2016年我院創排的大型兒童舞臺劇《我們在一起》,該劇作為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扶持項目,以學生作為主要創作人員全程參與并進行演出在藝術基金演出歷史上也可以說是屈指可數的。
近年來,我部始終秉承“弘揚民族精神,傳承國粹藝術”的社會工作指導方向,緊緊圍繞國家文化建設“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總體目標,堅持開展“雙進工程”(戲曲進社區、戲曲進校園),“國戲杯”學生戲曲大賽。以一老一小為切入點,聯動社區與學校、學生與家長等多元參與,打造多層次、多平臺的協同渠道,努力使各參與主體形成目標一致、開放協同、創新發展的協同發展理念,全面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育文化復興人口基數。
(一)“戲曲進社區”——貫徹群眾路線,攜手基層社區、健全傳統藝術終身教育。社區教育是市民終身學習的一種教育方式,是終身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2008年起我部代表學院繼續與豐臺區文化委員會攜手,共同打造“戲曲進社區”工作,至今已近十個年頭,參與輔導的票房也由最初的12個擴大到如今的58個,覆蓋豐臺區所有街道鄉鎮。
(二)“戲曲進校園”——牽手基礎教育、播撒傳統文化基因、助力文化復興之路。近年來,我部始終秉持“均衡義務教育、提升學生素質,傳承國粹藝術、弘揚民族精神”的工作理念,以戲曲藝術為主導和特色,大力開展各大中小學美育教學、藝術教育、校外課外學習實踐工作。自2008年起連續進十年開展“戲曲進校園”工作;2014年至今,接受北京市教委委派,開展“高等院校、社會力量參與小學體育美育發展工作”(簡稱“高參小”)和“加強高中優質教育資源統籌工作”(簡稱“高參中”),同時接受豐臺區教委邀請,開展豐臺區“戲曲進校園”工作;截止2017年,北京市區校三級共22所中小學成為我院藝術進校園基地校。
綜上所述,中國戲曲學院繼續教育部多年來堅持“特色統領、人才提振、開放協同”的發展理念,始終堅持服務國家傳統文化復興戰略,積極推進教育協同發展機制建設。力爭以開放性眼光、科學化布局、系統性構建戲曲藝術的人才培養與戲曲人口培育的協同發展,以人才培養為基石,人口培育為廣廈,在深厚的民族藝術土壤上深耕廣播,延續文化基因。以具有行業引領與示范意義的戲曲藝術教育品牌,助力國家文化復興的偉大戰略,為實現文化強國堅定地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