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昂
(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 音樂系,河南 開封 475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文化逐漸受到人們道德重視,但是伴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許多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整體呈現出消亡的趨勢。所以,相關部門面臨如何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問題,高校音樂專業教育作為民族音樂傳承的主要根據地,教師們從本質上了解民族音樂教學和傳承的現狀,清晰掌握在民族音樂傳承中所面臨的困境,具有針對性地創新高校民族音樂傳承的途徑,促進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揚。
在高校教育中,逐漸加強民族音樂傳承的重視程度,結合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從多個角度將民族音樂知識滲透到教學步驟中,促進學生們對民族音樂的認知和掌握程度,同時創設民族音樂傳承教學班級,培養專門的民族音樂傳承人才,促進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避免出現民族音樂后繼無人的困境,下面從兩個方面進行詳細的闡述和分析高校民族音樂傳承的現狀。
第一,滲透式傳承教學。在高校音樂專業教學體系中,開設理論與實踐性的民族音樂選修課程,為學生們提供民族音樂學習的途徑,比如,開設手鼓、都塔爾、二胡等民族器樂的選修課程,創設苗族古歌、侗族大歌等民族音樂發展背景和歷程的理論教學課堂,進一步加深學生們對民族音樂的感知和掌握,逐漸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促進學生們主動參與到民族音樂的學習中。同時,在音樂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師們具有針對性向民族音樂知識方面的引導,從多個角度實現民族音樂的滲透,但是高校音樂人才的培養方向并沒有發生相應的改變,只是作為輔助工具促進民族音樂的傳承。第二,創設民族音樂傳承班級。在高校音樂教育中,教師們結合學生們對民族音樂的興趣,以民族音樂傳承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培養專業的民族音樂繼承人才,整體性地推動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揚。同時,對民族音樂及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完善,從多個方面進行優化,促進民族音樂教學質量和有效性的提升。比如,對學生們的音樂能力和素養具有嚴格的要求,要求其擁有一定的民族樂器和演唱的基礎,保證民族音樂課堂教學步驟的順利開展。同時,增加民族音樂教育的師資力量,能夠熟練掌握民族音樂中的多種演唱技巧和樂器的演奏能力,從本質上促進民族音樂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創新民族音樂課堂教學方式,以口傳心授的方法進行民族音樂知識的講解和能力的傳授,在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做出一定的調整,促進民族音樂的發展與傳承。
隨著國際之間交流的日益頻繁,外來音樂文化逐漸流傳在社會環境中,與民族傳統音樂產生一定的碰撞。在高校民族音樂教學與傳承中,學生們過于追求外來音樂的形式,而忽視了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認知和了解,整體呈現出民族音樂知識學習積極性不高的現象,導致民族音樂傳承的人才數量減少,同時音樂專業師資力量主要以高校人才為主,在民族音樂講解的過程中,呈現出相應的不足之處,逐漸成為高校民族音樂教學所面臨的難題,抑制了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
第一,學生們不關注民族音樂。在如今的社會背景下,學生們受到外來音樂文化的影響,逐漸忽視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進而導致整體呈現出民族音樂消亡的趨勢。同時,在高校音樂專業教學中,經常以選修課的形式來實現民族音樂的滲透,而學生們具有主動選擇性,民族音樂的不感興趣,進而出現民族音樂教學課堂學生們數量稀少的現象,甚至因為人數過少而去除民族音樂選修課程的創設,導致高校民族音樂教育呈現出形式化的特點,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第二,民族音樂就業前景不良。學生們在高校專業選擇中,大部分是以當今的就業形勢作為主要的參考標準,而民族音樂除了能夠參與到少數民族演出的團體工作中之外,很難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整體具有就業途徑狹窄的特點,進一步縮減了高校民族音樂傳承班級的生源,抑制了民族音樂的發展與傳承。第三,師資力量缺乏。民族音樂講解的師資力量需要以民間的樂師為主,促進民族音樂課堂教學質量和有效性的提升,但是民間樂師的年齡整體較高,進而導致高校民族音樂師資力量的缺乏。同時,對于專業的民族音樂講師,以相對較低的經濟待遇,無法將其長期留到民族音樂傳承的教學中,逐漸成為高校民族音樂傳承面臨的主要問題,不利于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在高校民族音樂的教學中,民族音樂內容和形式的創新逐漸成為必不可少的環節,滿足社會發展的方向,符合人們的精神需求,為民族音樂的傳承夯實基礎。所以,在民族音樂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們改變自身的教學觀念,結合相關的教學案例,針對性地對民族音樂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優化,在保留民族音樂文化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打造高效的民族音樂教學課堂,促進學生們音樂素養和能力的提升,逐漸形成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模式,促進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揚。
比如,在民族音樂知識的教學過程中,以“原汁原味”作為自設的教學原則,促進民族音樂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們在形象的情境中,從本質上對民族音樂的內涵進行分析和了解,促進學生們深刻地掌握民族音樂的特點和神韻。例如,在少數民族音樂的講解中,教師們可以通過示范的形式,讓學生們直觀的認知到音樂的特點,同時將少數民族獨特的舞蹈融入其中,進一步增加教學效果,促進音樂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引發學生們對舞蹈與音樂關聯性的分析和思考,實現民族音樂教學內容的拓展。其次,教師們加強學生們音樂風格培養的重視程度,以民族音樂文化的內容促進學生們音樂能力和素養的提升,培養出具有特點、風格的音樂人才,進而擴大學生們之后的就業渠道,促進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揚。除此之外,在高校民族音樂教學中,教師們可以組織學生們開展相應的社團,吸引全校對民族音樂感興趣的學生,不斷擴大民族音樂學習的人數。同時,定期開展相應的社團活動,增加社團成員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促進學生們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升自身對民族音樂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師們可以為民族音樂社團申請一定的演出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們學習和排練的動力,激發學生們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全面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們在實踐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民族音樂的認知,逐漸感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整體性地提升學生們的音樂能力。通過高校民族音樂傳承途徑的創新和拓展,從多個角度促進民族音樂教學質量的提升,逐漸形成多元化的民族音樂教學體系,推動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揚。
總而言之,在信息時代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對民族音樂的傳承帶了挑戰和機遇。在高校音樂專業教學中,教師們將先進的信息技術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創新民族音樂的形式,同時針對性地對民族音樂知識進行拓展,引導學生們從多個角度對民族音樂學習和掌握,促進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