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琳
(南陽農業職業學院 河南 南陽 473000)
音樂表演專業是以音樂理論為基礎、突出學生綜合表演技能的專業,高職音樂表演專業應是以職業能力為目標,培養適應職業發展的優秀人才。但高職音樂表演專業教學存在不規范,有遵循傳統音樂專業的教學模式,只重視技術的傳授與訓練,而忽視藝術美的熏陶和舞臺實踐的鍛煉,培養目標不明確,教學存在種種弊端。因此,要辦好高職音樂表演專業,培養優秀人才,就要進一步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從訓練基本功入手,創新教學方法,把學與演、理論與實踐有機統一起來,并延伸至舞臺,最終使學生在舞臺實踐中進一步鍛煉職業技能、塑造職業素養。
大家對音樂表演專業的理解片面,往往認為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都會像舞臺上的歌唱家或是演奏家那樣,技藝高超,揮灑自如。實則培養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院校有很多,師范類院校,專業音樂學院和高職高專院校等,這些院校生源、級別不同,學生差別也很大,甚至畢業后的職業面向也有所不同,并非都能夠培養出歌唱家和演奏家。
首先,高等職業院校的音樂表演專業無論是從學生的來源、素養,還是就業方向的面相都有別于師范類院校的音樂專業和專業音樂院校的表演專業。師范類院校音樂專業的學生和專業音樂學院表演專業的學生大多來自于高考中的藝考生,不僅文化素質高,而且入學時就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和音樂素養,而高職院校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來源比較復雜,有中專升段的學生,有普招的學生,其中不乏一批音樂為零基礎的學生。這些生源的水平可謂良莠不齊,在文化素養上比不上師范類院校音樂專業的學生,在專業水平上又比不過專業音樂學院的學生。
人才培養目標應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畢業后的職業面向決定的,就職業目標來說,師范類院校的音樂專業主要培養的是各類音樂教師,專業音樂學院培養的是高層次的專業表演人才,而高職院校音樂表演專業培養的則是普通的音樂藝術工作者。
高職院校培養的這種普通的音樂藝術工作者,既要掌握演唱或演奏的基本技能,可以存活于基層的藝術團體中,也能在音樂培訓機構指導教學,還能組織或策劃文藝演出。筆者認為,高等職業教育就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就業教育,針對職業面向和社會需求的辦學是高等職業院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所以高職音樂表演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是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一定演奏技能的綜合性音樂表演人才。這些音樂表演人才一定是能夠盡快適應崗位工作,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和社會需求的。
現有的音樂表演教學模式下很多的學校主要采用教師與學生“一對一”的教學,內容以訓練學生基本功和獨奏曲目為主。雖然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因人制宜,充分體現了個性發展的教學原則,而且在“一對一”的課堂中,對每位同學都能進行細致的輔導,同時演奏技巧也能得到很快的提升。但是音樂表演這個專業主要培養的是表演技能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而且其“一對一”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也逐漸顯現出其弊端,主要表現在:1.學生音樂背景文化知識薄弱,缺乏音樂情感的表達。在學習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具備了扎實的音樂技術表現能力,但是缺乏音樂背景知識和賞析能力,在演唱或演奏中音樂情感表達能力不足;2.學生技術表現單一,創新不夠。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往往認為專業技能代表一切,只重視技能訓練,卻忽略了對音樂基礎知識的加強,導致學生對音樂的全面性把握不夠,最終技能也停滯不前;3.在校學習期間,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不與外界或音樂其他領域進行溝通和學習,導致閉門造車,眼界不夠開闊;4.與其他同專業或近專業的合作少,協作演出機會少。音樂表演最主要的舞臺實踐,大部分時候并非一個人撐下一臺演出,而是要演員之間相互合作來展現形式多樣的演出,比如器樂合奏,或民樂,或管弦樂,都是由多種樂器合奏完成的;比如歌唱表演,在舞臺上往往輪唱、對唱、合唱運用較多。
“演學結合”教學模式中的“演”是指各類校內外演出活動,即舞臺實踐,此類演出具體有校內文藝匯演,教學匯報演出,社區文藝演出,社會大型文藝晚會等。“學”是指課堂教學,主要是教師傳授知識技能、學生學習和訓練專業技能的過程。
一方面,在教學課程方面,以往的音樂表演專業課程相對單一,教學內容不夠豐富,太過注重技能的學習。而要改變木偶式學習,使學生在舞臺表演中有血有肉有情感 ,必須要注重課程內容的整合,除了基礎的樂理與視唱練耳、和聲等課程外,還應增加音樂文化背景知識的課程,如中外音樂史與名作賞析、音樂美學、世界音樂等,這些課程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音樂素養,對演出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另外,課程設置中,也應將形體、舞蹈、造型都視為教學的重點,制定更加健全的課程內容。
另一方面,“演”作為實踐教學,應體現在校內和校外兩個方面。在校內,抓住專業匯報演出、才藝展示周,以及各種主題的文藝演出的機會,組織學生把策劃、創編、表演為一體,培養學生獨立創作和創新能力,積累學生的綜合舞臺經驗。在校外,既要為學生提供跟隨演出團體觀摩、學習,甚至是實踐演出的機會,學習經驗;又要帶領和鼓勵學生參與到社區的文藝活動中,比如社區的合唱比賽、綜合演出、市級或省級大型的文藝晚會等,積累豐富多彩的舞臺實踐經驗。
想要構建“演學結合”教學模式,必須有相應的考核模式來保障。與“演學結合”模式相適應的考核模式可以是“以演代考”,一方面,加重平日實踐演出在期末成績中的比重,學生參與校內外實踐演出的次數可以計為有效學分,激發學生參與演出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在期末考核環節,采取舞臺演出的形式,如器樂課程,采取器樂專場匯報演出的形式進行考核等,不僅考核了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同時也考核了學生的舞臺表演應變能力;聲樂課可采取聲樂匯報演出的形式,要求服裝、妝面等必須到位,使學生真正體會綜合的舞臺表演感受,切實提高學生舞臺表演的實踐能力。
構建“演學結合”教學模式,有助于實現音樂表演專業人才與社會需求的緊密對接。“演學結合”教學模式遵循了藝術教育規律,符合音樂表演專業教學特點。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以課堂教學為主體、理論與實踐教學分開進行的普通教育模式,把舞臺融入課堂,以“課堂就是舞臺,舞臺就是課堂”的理念,把課堂教學和舞臺演出融入一體,由每個學期的不同演出任務和比賽來決定教學內容和訓練計劃,教學效果的展示就體現在舞臺上,期末的評價與考核也不再是試卷,而是演出效果。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把課堂中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并且在不斷地演出歷練中學會了綜合運用,未出校門就已經有了豐富的表演經驗,有了對舞臺的深切感受。這些經驗和感受讓學生們有了充足的自信,也是未來工作中的巨大優勢。在“演學結合”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專業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就業競爭力大,將會成為活躍在社會各界的表演藝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