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波
(長春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22)
高校作為人才培育主陣地,在國家建設面前義不容辭,對國防教育的認識及重視不斷提升,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同時受多重因素影響,其中亦存在些許問題。
(一)成果。高校作為人才培育主陣地,對國防教育工作的開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有利于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化格局,加之國家一系列政策引導,大多數高校充分認識到了國防教育的重要性,并認真落實相關工作。目前來講,軍訓作為高校國防教育的有效方式,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軌道,并在鍛煉學生各方面能力素質上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同時,得益于長時間的探索積累,高校還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軍事理論課程體系,將之作為一門必修或選修課納入到整體教學計劃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確保了相關內容的有效落實。此外,高校還十分重視軍事教師隊伍建設,通過教研培訓等多種途徑,提升了其綜合素養(yǎng),為國防教育工作開展奠定了扎實的人才基礎。
(二)問題??傮w上而言,高校國防教育工作整體積極、健康,但客觀維度上解讀,受多重因素影響,其中依舊存在不少問題。簡單來講,部分高校對國防教育的本質價值及定位認知偏差,簡單地將之理解為培養(yǎng)大學生遵守紀律意識和克難吃苦精神,忽視了學生全面發(fā)展需求。甚至有些高校將其作為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的工具,借軍訓之名,收取各種費用,嚴重影響了國防教育秩序。此外,有些高校在國防教育工作體系安排上有失偏頗。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簡單地將軍訓等同于國防教育,認為走走隊列、站站軍姿即可,相關投入甚少,對理論知識的傳導不足,工作流于表象,其實際收效大打折扣。亦有部分高校在國防教育上缺乏創(chuàng)新性,所設計的課程教學方式單一、呆板,弱化了學生主觀體驗,打擊了其參與積極性、主動性。
(一)更正思想偏差。根據我國的系列政策法規(guī),國防教育作為建設和鞏固國防的基礎,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途徑。對于高校而言,國防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軍訓和教育,使學生掌握基本軍事理論及技能,增強他們的國家安全意識。新時期,高校應立足學生發(fā)展,精準定位國防教育工作的價值功能,充分發(fā)揮其在德、智、體、心、法等方面的鍛煉作用,促進良好的校風建設,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诖?,高校國防教育還需注重其在精神領域的統(tǒng)領作用,視愛國主義教育為魂,引導學生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主動貢獻,共同締造和諧社會主義,以積極應對世界一體化格局發(fā)起的挑戰(zhàn)。
(二)豐富課程內容。高校國防教育所關涉到的內容甚廣,是一個系統(tǒng)化實施的過程。在具體的踐行過程中,應注重宏觀與微觀層次上的雙向結合,強調軍事理論與軍訓內容做到統(tǒng)籌兼顧??傮w上而言,高校國防教育工作內容應包括軍事理論灌輸、國防思想學習以及軍事技能訓練三大板塊,每一部分都需豐富其中構成,并隨著教學發(fā)展,不斷加強力度。在軍事理論教學方面,應緊跟時代發(fā)展主流,關注國防及軍隊建設的最新動態(tài),適當融入信息化戰(zhàn)爭內容。而在國防思想學習上,則需強化大學生愛國主義意識,明確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責任,培育其獻身偉大國防事業(yè)的精神。同時,在軍事技能培訓方面,要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結合實際情況,逐步提高難度。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高校國防教育工作體系主要分為理論教學與能力鍛煉兩方面的核心內容,兩者互為個體,又彼此關聯(lián)。在國防教育理論傳導上,高校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優(yōu)勢,結合實際案例,以圖片、影像、視頻等方式,形象地展示相關知識,并借助對學生視覺、聽覺的感官刺激,深化其理解,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此之后,高校教師還可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協(xié)作討論活動,營設相對寬松、自由的言論空間,了解學生最為真實的一面,以理服人,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同時,在能力鍛煉過程中,可通過與部隊的合作,增強學生對軍事文化的情感體驗及真切感受,在真實的語境下,展示我國強大的軍事裝備力量,積極融入到部隊生活的點點滴滴中,使之各方面能力素養(yǎng)及品質得到鍛煉。
總而言之,高校國防教育作為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擔負著特殊的歷史使命。尤其是在國際政治格局風云莫變的時代,加強高校國防教育尤為關鍵和緊迫,在具體踐行中,應理性審視工作不足,及時更新思想偏差,不斷豐富課程內容,強調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立足學生全面發(fā)展,以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