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甜
(江蘇師范大學 江蘇 徐州 221000)
融合(convergence)一詞在漢語中的意思是融為一體,相互結合。此觀點在19世紀以后大量出現于生物學、人類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專業領域,在不同領域中,“融合”(convergence)逐漸形成了一個大體相同的概念,用來描述事物日益匯集且不斷趨于相似的進程。最早將融合(convergence)引入傳播學的學者是美國傳播學者伊契爾·索勒·普爾。在普爾教授的《自由的科技》一書中,他提出了“傳播形態聚合”,普爾教授表示,歷來分解清晰的傳播形態聚合的原因是由數碼電子科技的發展導致的。此觀點在現在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看來也是可以解釋的:當前媒體融合發展的一個最主要原因是互聯網科技的發展,互聯網媒介技術問題也將影響媒體融合的深度和廣度。簡言之,媒體融合是一個動態的依托技術發展過程,是整合資源媒體資源的過程,是新老媒體實現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媒體功能優化過程。
在我國,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學院的蔡雯教授被公認為最早將“媒介融合”一詞引入中國傳媒界的學者,她認為“媒介融合是在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的推動下,各產業在經濟利益和社會需求的鼓舞下通過合作、并購和整合等手段,實現不同媒介形態的內容融合、渠道融合和終端融合的過程”。①資料顯示,2007-2008年有相關學者研究,但是數量較少,媒體融合在中國剛剛起步;2009年以后我國學者對于媒體融合的研究開始逐漸增多,我國媒體在技術發展、受眾需求變化、行業競爭壓力的多方面因素背景下開始逐漸意識到“融合”的重要性;2014年被稱為媒體融合元年,關于媒體融合的相關研究多達1000多篇,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由此媒體融合已經上升成為一種國家戰略;2015年媒體融合全面推進,同時2016以后媒體融合進入深化階段。從各大主流媒體的生存發展現狀而看,媒體融合發展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來看,媒體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以及融合真正“落地”的過程及結果都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尤其在理念觀念、體制機制、技術力量、人才保障需要更加創新的改革思路。
媒介融合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隨著技術不斷發展,這更是一種集資源不斷整合、渠道不斷優化的信息、加工、采集、制作、發布為一體的全方位的動態過程。在互聯網技術及新媒體不斷沖擊下,我國傳統媒體在不斷尋求自身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前期的長期觀望、嘗試轉變、最后積極主動尋求發展融合的階段。尤其是近年來一直被傳媒行業所推崇的“互聯網+”這一理念,在媒體融合實踐過程中,大多數傳統媒體并沒有像其所期望的那樣去利用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及行業深度融合轉型。很多傳統媒體在進行媒體融合時,只是單純地將傳統媒體現有內容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簡單的內容重新加工,在原有傳統媒體的基礎上套上一個互聯網的外殼或者可以說是“新瓶子裝老酒”。從央視到地方,從主流媒體到不同類型的自媒體,不少電視臺、報業集團等雖然都發展了融媒體新形態,幾乎每個媒體甚至每個節目都配備了“兩微一端”,但這種簡單把平臺或者所謂的渠道增加,而內容質量并沒有任何提升與轉變,只是粗暴形式上的疊加而不是相融。
“互聯網+”絕對不是簡單的互聯網平臺及技術的相加,也不是所謂的“+互聯網”,沒有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思維來解決當前媒體轉型及融合的難點痛點問題,只是單純地利用媒體技術把節目內容形式與互聯網簡單嫁接,這是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媒體改革及融合的發展也只是停滯不前,更甚者其效果極有可能會適得其反,使得媒體終會淹沒在融合發展的時代大潮流中。媒體融合是一個不斷發展演變的動態工程,但是融合絕不是盲目的同質化內容及渠道的粗暴相加。當前我國媒體融合如果想要在本質上突破更大的瓶頸,必須從自身的生產運作模式、節目生產制作方式、內容生產流程等方面著手,充分利用融媒體及網絡技術,以技術為手段,將融合從形式到內容再到用戶,實現全方位的深入改革融合。
媒體機制是協調媒體內部各要素之間結構關系,正確指導媒體發展的一種運行方式,是媒體融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目前,我國不少傳統媒體尚處于“事業屬性,企業化運作”的框架下,模式僵化固定且生機不足,傳統媒體已有運行機制是在報紙、電視等“舊新媒體”的發展運行規律而制定的一些規則。其主要表現為其人事管理、內部流程、主體內容發展方向等具有強烈的行政色彩,與新媒體市場的靈活多變,以“人”核心不同,尤其是在自媒體的沖擊下,很多傳統媒體的現行管理機制已無法在新媒體網絡發展變化的占據有利地位。
在新聞生產機制上,以往傳統媒體的生產理念、生產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媒體時代受眾對于信息更加快速準確的需求。同樣,傳統線性新聞采編生產流程也不能滿足網絡傳播的需要。自“中央廚房”的理念提出以來,關于新聞生產的問題似乎有了一種解決方式。“中央廚房”建立的初衷的理念是“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發布”,但是在“中央廚房”的實際運行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目前的媒體融合所造就的是分眾化的、碎片化、去中心化的市場,“中央廚房”所提供的似乎是站在過去傳統媒體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它給受眾呈現的多是一些普遍化、大眾化的解決方案,很多時候會造成不同媒體內容同質化嚴重;全體媒型人才不足,不能夠適用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中央廚房可以實現傳播效率的最大化而不能實現常態化。
在人才培養及管理機制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媒體融合中,外部條件固然重要,但其主要矛盾在在于“媒體人”。在此方面,我國媒體融合過程中出現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兩點:傳統媒體從業者觀念、技術、思想不能隨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發展而與時俱進;新型“全媒體”人才嚴重不足,由于待遇、理念沖突等各種問題流動性較大。
善于理解及運用互聯網思維去進行融合轉型,是媒體能在信息同質化的當今社會中脫穎而出的制勝法寶。在筆者看來,媒介融合的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在互聯網思維的影響下,媒體本身自上而下的從節目的內容生產制作到節目最終設置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的轉變。這種改革并不是單指將傳統媒體上的節目生硬搬運到新媒體上去傳播擴散,更重要的是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思維更深層地打造一個多媒體平臺矩陣,利用其不同的優勢將節目的影響力擴大到最大化。
融合用戶是媒體融合的關鍵。媒體服務的對象是廣大群眾,因此,媒體融合發展的重點應是對用戶的融合。正如前文所述,相加和相融絕不是同一個含義。傳統媒體如何才能從“內容相加”逐漸轉變為“用戶相融”,其中問題的核心還在于如何從用戶層面去理解融合這一動態過程。內容融合是媒介融合的根本,在互聯網的思維下創造出適應多終端的內容才是媒介融合現階段最值得重視的任務。媒體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互聯網時代信息的提供者不僅僅局限于媒體,從某方面說,當今社會人人即媒體。媒體融合需要了解受眾需求,滿足受眾對于內容的需求,將受眾融合為目標用戶,了解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善于把握用戶特性,堅持內容為王,用戶為王的觀念。
優化新聞生產流程、創新新聞生產方式,善用“中央廚房”,致力于將“中央廚房”由重大事件報道的特殊化發展成為新聞節目生產常態化。更重要的是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運行機制,確保“中央廚房”與現場采訪、編輯制作、發布等形成一個緊密結合的循環關系網。
建立全方位人才培養與激勵機制,加大推動現有媒體人才進行融合轉型,增加對全媒體體型人才的培養。同時探索建立與融合發展相適應的人才發展激勵與約束機制,進一步完善媒體用人的環境,著力解決人才流失問題,著重開發人才培養及績效工資體系。
當前我國的媒體融合,已經成為國家發展戰略層面上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媒體融合隨著時代發展中從內容到渠道再到終端還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媒體融合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因此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始終以互聯網思維、用戶思維、人才思維等思考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的困難與瓶頸,并不斷為之尋求解決之道!
注釋:
①蔡雯.媒介融合發展與新聞資源開發[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