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峰
(牡丹江師范學院 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高校我國高等教育人才普及化、大眾化、職業化的產物,也是為社會輸送人才重要的培訓基地。目前,陳舊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順應時代發展,培養藝術類專業人才的社會職業性需求,正逐漸成為許多學校辦學的追求。
(一)藝術類專業教學目的。藝術類專業教學模式改革教學目的,是有效解決就業的實踐性。其目的可以提高學生個人綜合能力,掌握知識理論的同時,掌握實用型技術的應用操作。由于培養目標的定位不清,直接影響課程開發應用,使畢業生就業成功率不高。因此,教學模式改革中實訓課程是培養技術技能型、知識技能型、復合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手段。
(二)教學現狀。當前,我國藝術類專業教學模式的實踐性還沿用高等院校藝術類專業傳統教育模式,沒有體現出辦學特色和專業技能的獨立性。教學目的不明確,導致課堂教學理論內容沒有集中性,體現不出實踐應用價值。同時,受專業限制,學習興趣不高,缺少主動性學習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創造性。因此,學習目的的表面化現象存在,專業技能和實踐操作應用不足,導致作品不實用;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控能力弱,缺乏綜合運用能力。
(一)以就業為導向,構建理論學習結合實踐應用的改革策略。藝術類專業自身的獨特性,決定了學生學習理論的同時,參與實踐應用,只有將所學知識和專業技能與實際就業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真正掌握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學習目的。以就業導向的實踐性為指南,通過延伸課堂教學的模式,構建企業學校雙贏的教學模式改革,搭建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的橋梁。培養學生知識掌握能力和提高實踐應用的專業技能和操作能力。
教學模式改革應以課堂教學與實訓教學相結合為主,通過模擬在企業就業工作的真實場景,強化實踐項目的應用和技能操作的訓練,真正把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從業崗位實踐能力需求的訓練進行結合,促進學生從業就業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礎上關注專業考核的結果,有效提高學生從業技能和實踐應用能力。不僅如此,在藝術類專業課堂課程教學的設計中,參考傳統教學的先進經驗,創造更多的、符合時代變遷的就業優勢,拓展了藝術類專業教學內容的實踐操作性。
(二)完善校企合作建設,構建項目工作室的教學改革體系。藝術類專業教學改革模式的應用,與培養新時期人才的教學目的密不可分,因此,教學模式改革必須符合客觀規律,與實踐應用結合在一起。在教學過程中,項目工作室制教學是培養學生從業能力、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教學形式,是滿足校企合作的基本條件。以使用項目工作室的方式,搭建社會企業實踐應用的實訓基地。在此基礎上,建立符合培訓應用人才的職業崗位,構建適合市場需求的教學體系和教學結構,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人才培養改革舉措,憑借項目工作室的真實性模擬交流。
(三)以就業導向為教學原則, 推行校企合教學一體的改革模式。以就業為導向開展教學是當前國家根據國情和發展現狀制定的發展理念。藝術類專業教育改革發展以培養社會企業專業人才為教學需求的依據,以校企合作方式,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實踐教學模式。在藝術類專業學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強基礎、寬專業、重實踐”為教學理念,承擔培養應用人才工作的職責,創新教學模式的改革途徑,全方位培養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核心競爭力。
就業能力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基于就業導向的藝術類專業學生,如何通過專業基礎學習的內容,提高適合學生就業綜合能力,拓寬專業學習的知識面,以就業導向為教學原則, 推行校企合作一體的教學模式改革,明確就業導向與專業學習的教學思想, 通過改進藝術累專業教學目標、教學項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情境和教學考核方法,加強綜合素質和職業就業規劃能力的提高,加強藝術類專業實踐技能教育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強化實踐動手能力的應用,達到專業基礎課與實踐教學基礎下,為就業夯實基礎。
立足于就業導向的實踐應用,促進社會需求下人才質量的提高,有針對性地深入分析藝術類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性把握,才能真正構建起以就業為導向為培養目的的教學模式。以滿足市場實際用人需求的教學原則,為校企合作搭建橋梁,為藝術類專業教學模式培養人下創造應用空間,開拓藝術類專業課內、校內、校外“三位一體”綜合教學模式的改革應用平臺,完善專業課的教學體系,達到提高學生從業能力實踐的就業目的。
[1]歐揚欣.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英語教學模式分析[J].考試周刊 ,2017(6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