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杰
(西華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與報紙等傳統媒介不同,基于互聯網的新媒介實現了信息交流的雙向傳播模式,這種模式使受眾在信息的傳遞和交流中表現出高度自由。然而,人們在毫無顧忌的情況下表達觀點時,往往難以控制情感流露,對那些自己不同意或者憤怒的事件,人們往往就會采取言語攻擊等主觀惡意行為。當前,在中國足球的網絡輿論環境中,這種現象屢見不鮮,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利用極具攻擊性的話語進行情感宣泄。以充滿攻擊性的語言宣泄情感可以說是中國足球網絡輿論表達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但凡遇到這樣的情況:只要國家隊在國際賽事中輸掉一場比賽,哪怕只是一場無關緊要的友誼賽,對此事件高度關注的網絡輿論便會對國家隊成員毫不節制地批評、謾罵,包括球隊教練和球員,通通會成為被指責的對象,無一幸免。
(二)利用網絡惡搞、言語調侃的方式。除了屢見不鮮的惡俗言辭外,也有部分網友采用十分“雷人”的言論或是自編的段子對國足進行調侃諷刺,在2018年世界杯亞洲區預選賽12強戰中,中國隊屢戰屢敗,這引起了大多數網友的不滿,于是他們“組織”起來聲討國足,諸如“中國乒乓誰也打不過,中國男足也是誰也打不過”一類使人啼笑皆非的留言是在中國足球的網絡輿論中流行的“套路”。
(三)無端猜測和盲目臆斷。令人驚訝的是,人們在不承認顯示的情況下,極易受到煽動,轉而相信類似于陰謀論之類的極端言辭。“陰謀論”通常暗指事件的公開解釋有欺騙性,而事件背后有集團操縱事態的發展及結果,以達到損人利己的目的。在中國足球的網絡輿論里,尤其是在一些極端罕見的實力中,這些詞句成了必不可少的內容。使用者的目的是通過這些詞語表達心中不滿,并且,即使在大家看來,這些說法是不可信的、荒誕不經的,但是仍然有一些極端的球迷對這種“陰謀論”深信不疑。
(一)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網絡用戶在網絡環境中進行信息傳播,憑借其虛擬性的特質,可以在其中發揮無限的想象力、創造力,而在這個“觀點的自由市場”中,用戶們不必使用真實的身份參與交流,可以隱匿自己的真實信息,完全虛構一個身份,從而正常地在虛擬的環境中自由行使權利。用戶匿名注冊后,在網絡環境中扮演了一個新的角色。在這種狀態下,人們容易掙脫束縛,做出某種出格的事情來,這種網絡的匿名性和網絡信息的虛擬性正是當前在中國足球輿論氛圍中引發隨意謾罵、惡意攻擊的主要原因。
(二)各大網絡媒體“把關人”角色意識淡薄,進行錯誤引導。根據定義,“把關人”是大眾傳播媒介內部的工作人員。因為大眾傳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經過這些工作人員的過濾和篩選,才能同公眾見面,所以他們便是信息傳播的“把關人”。而一些網絡媒體,為了追求利益、吸引公眾眼球,這些“把關人”們便容易失去“把關”意識,從而丟失了網絡媒體應該引導網絡輿論的作用,進而將公眾帶向另一個極端。
(三)“意見領袖”的錯誤指引。“意見領袖”是指在信息傳遞和人際互動過程中少數具有某種影響力的中介角色,他們扮演著“向導”和“橋梁”的角色。“意見領袖”應該充分發揮“領袖”的權威性,匡正網絡群體中,不正確的價值取向。然而,在近年來,中國足球的網絡輿論環境中,存在一部分“意見領袖”不顧影響,隨意發表自己的主觀感受,以至于他的受眾也受其影響,變得極端起來。
基于互聯網的強大優勢,以微博為代表的新興媒介環境,給社會大眾進行情感表達提供了一種直接的、便捷的渠道,人們在網絡環境中,真正實現了言論自由。但同時,帶有主觀性、惡意傾向性的言論也迅速在網絡輿論種散步開來,甚至左右輿論。當前中國足球所面臨的網絡輿論環境不容樂觀,在這種長期被指責、謾罵的環境中生存,中國組曲難以有良好的心態去搞發展。在此,筆者呼吁:網絡媒體和“意見領袖”要切實擔負起社會責任,網絡信息傳播的參與者們務必提高自身素質,樹立正確的觀念,從而為中國足球的健康發展營造一個清新、和諧的網絡輿論環境。
[1]匡文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張淋茜.微博傳播過程中的“輿論綁架”[J].新聞傳播,2016(1).
[4]劉娜.論網媒對公共情緒的化解[J].新聞愛好者(上半月),2009(1).
[5]微博話語場中的意見領袖[J].現代交際,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