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嫻婷/無錫太湖學院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思維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能夠充分將社會資源和互聯網創新成果融于一體,從而帶動各產業經濟飛速發展。近幾年來,“互聯網+”模式已經逐漸在各行各業流行起來。著名的教育學家潘懋元認為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將互聯網與高校教育相結合是現下各大高校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1]。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作為一名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學科的專業課教師,我們必須順應時代的潮流,抓住時代的主旋律,利用信息技術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進行深度融合,改革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實現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我國的人力資源管理起步相對較晚,雖然現在關于人力資源管理的教材品種較為豐富多樣,但是在教材的編寫和整體內容編排上還是過多的依賴于西方的現行的教材種類繁多,但大部分在編寫體例和內容安排上過多依賴西方先進的研究,從而缺乏本土化色彩,與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企業的人事制度等的貼合度不夠緊密。其次,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變化日新月異,各企業也會隨著時代不斷更新,不斷創新和改革自身的人力資源管理戰略。但是由于目前很對教材的時代性不強,受出版周期的限制,很多前沿的理論,最新的政策法規以及先進的案例等都無法及時加入到教材當中去,例如“互聯網+”時代下的電子化人力資源管理等內容較少會在教材中出現,因此目前的教材內容較為陳舊和落后。
人力資源管理是一門以理論知識為基礎,應用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通過對人力資源管理六大模塊的介紹,知識點的梳理,使學生能夠了解并掌握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觀點及其本質理念。目前,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授課過程中,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采用以教師講授理論知識點為主的傳統教學授課形式。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是一門與實際結合緊密的學科,我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以企業需求導向為出發點,培養能夠適應企業各層級人力資源崗位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在現有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注重理論知識地講授,忽略對實踐教學的深入探究和展開。學生也只在課堂上利用有限的上課時間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知識進行學習,缺乏實踐操作的機會,無法完成將所學理論知識向實際應用的轉化。這種單一的授課形式,有限的課堂時間和授課空間,不利于培養企業所需的應用型人才。
目前,我校對于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考核成績由40%的平時成績+60%的期末成績組成。平時成績由平時學生出勤情況、課堂表現情況,包括上課過程中每個學生的表現如聽課積極度,與老師的互動度,回答問題的次數,小組討論發言等,以及平時作業是否按時提交,作業完成質量等情況綜合考量打分。期末成績則是根據學習統一組織安排的期末考試卷面成績組成。這種考核方式,對于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考核方面完成的較為到位,能夠較好地檢驗學生課堂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但是這種考核方式還是側重于學生對于知識點的記憶能力,從而忽略了思維考核,還是未能擺脫我國應試教育模式的束縛。我校對試卷要求需標準化,題型無外乎選擇、判斷、名詞解釋、簡述論述題和案例分析等,其最終考核的還是學生的記憶能力,大部分學生通過幾天的強化記憶便能輕松通過考試,這無疑不利于鍛煉和開發學生的分析能力,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目前,人力資源管理的教材眾多,在選取教材時,可以選擇一些更加貼近我國的現實情況的的教材,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課程目標為導向,選取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高的、內容新穎,案例豐富且具有時代性的教材作為課堂主要用書。同時,在“互聯網+”的大時代背景下,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技術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前沿的教學資源,在課堂上我們教師可以充分運用互聯網資源,為學生提供最流行、最具時代性的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視野,挺高學生學習興趣。這樣一來,也可以打破書本教材受印刷版次的掣肘,打破無法將及時的信息和內容更新到書本上去的限制。例如,數字圖書館就是“互聯網+”時代下的產物,它可以使學者不受時空的限制,隨時可以在網絡上進行查閱的圖書館,便于我們可以及時掌握最新的教學資源。與此同時,教師還可運用互聯網技術,通過微信平臺、公眾號等,發布最新的案例和有關
1、豐富授課形式
“互聯網+”時代下,我們改變授課方式,使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傳統的授課模式與互聯網時代下先進的教學方式,例如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豐富多樣的授課方式相結合,取長補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1)翻轉課堂。通過翻轉課堂模式,我們可以將學習的自主權交還給學生。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學生可以方便快捷地通過網絡查詢資料,利用課前業余時間,自主規劃學習內容。在課堂上,學生通過小組形式,結合課前的學習準備,互相進行討論,共同探討分析問題,老師則在一旁進行協助。這樣一來就改變了傳統地由老師填鴨式地講授方法,而是將課堂交給學生,由學生自主學習,強化教學效果。
(2)微課、慕課。微課、慕課課堂也是“互聯網+”時代下的一種新型在線開放式課堂,學生可按需自主選擇。這種開放式的在線授課形式可作為人力資源管理課程輔助教學方式,學生在課堂上未能理解透徹的知識點,可以通過慕課和微課,在線反復學習。慕課,微課也可利用企業資源,邀請企業知名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者進行講授,使學生能夠學習到更具實踐性的教學內容,更加貼合學習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
因此,老師可以改變教學方法,使傳統教育方法融入互聯網教學方式,利用互聯網時代的先進技術和便利條件,有利于提高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和將理論運用實踐的能力。
2、增加實踐教學
我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因此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應當與企業相結合,相互融合,實現企業與高校的長期合作。首先,應當加強課堂實踐教學環節,例如通過實踐實訓的社會調查、課題研究等形式,引導學生走出學校,融入社會,運用所學理論知識,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我校應當加強對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實踐教學基礎設施的建設,例如人力資源仿真模擬實驗室,有配套的場地和設備,可供學生進行實踐模擬,模擬企業招聘,人才面試等;同時應配齊相應的軟件設施,利用互聯網技術,可配合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豐富多樣的授課模式。最后,可以擴展校外實踐基地,以基地為平臺,加強企業與學校合作,讓學生能夠充分體驗人力資源管理六大模塊在企業中是如何運用的,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我校目前人力資源管理這門課程的考核方式的側重點仍是以期末閉卷考核的成績為主,考核的重點還是學生學習的結果。作為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我們應當改變這種僵化的考核方式,將考核的側重點轉移到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在考核方式上尋求多元化。期末考核的卷面分所占比重可以降低,除了上述的平時成績計算方法之外,可以增加學生實踐環節的成績比重。例如,通過課堂的案例討論;根據每個模塊的知識點設置情景模擬練習,類似于模擬企業招聘,人才測評等等模擬實踐環節;也可以結合時下流行的新穎授課模式,讓學生根據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某個知識點模塊,制作微課、慕課,或是老師組織翻轉課堂,讓學生來講課,老師則根據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對學生的表現作為打分依據。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能夠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通過網絡上自主學習最新的理論前沿,同學之間也可以相互交流,加深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實踐考核模式,可以改善傳統考核模式中靠強化記憶就能通過考試的形式,可以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轉化能力,能否將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場景中,符合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定位與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