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靈 金 婷/沈陽體育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面對新的變化和新的情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還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學方式方法比較單一,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在新的形勢下,要認真總結經驗,解決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1]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2]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與時俱進地推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不僅是培養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要途徑,更是落實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的有力回應。
通過百度搜索引擎、GOOGLE搜索引擎和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EBSCO(人文、經濟管理、工程期刊全文)、Frontiers in China (綜合學科期刊全文)等中外國學術期刊網等方式查詢,發現目前國內外學術界還沒有研究“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方面的學術專著,也沒有相關的博士、碩士論文選題。目前公開發表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為主題的學術論文,國外尚未發現,國內也僅有12篇。從檢索結果來看,學者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問題的研究給予了一定的關注,但此類研究還比較薄弱。對現有學者成果進行梳理,發現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1)關于實踐教學方法的改革。學者田克主張通過課堂實踐教學改革和課外教學實踐改革來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實效性,他認為課堂實踐教學可采用討論、案例等方式,課外實踐教學則要通過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院組織的各項文體活動、參與人文社科知識講座、參與勤工儉學等活動來實現。(2)關于教學手段的改革。唐治祥指出教育的現代化離不開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傳統的照本宣科的教學手段已經不能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已經成為現代化的教學工具,他主張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工具, 通過實現教學手段多樣化來增強學生的興趣。鄭祖凱認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等資源開展遠程培訓可以打破傳統教學理念,增強課程教學的實效性。(3)關于考核方式的改革。岳鵬、安鴻、曹永斌、陳倩齡等學者認為“基礎”課程的傳統考核方式忽視了對學生素質的考核,因此,他們主張調整平時成績的分值構成,加大學生素質提升的考核力度。季長生主張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對考核方式進行創新,主張推行閉卷考試、口試、單科論文、調查報告等多樣化的考核方式。總體上看,這些理論成果體現了學者們對“基礎”課程改革的高度重視與大膽探索,為該領域的教學改革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但也呈現出一些問題:現有學者的研究大多強調實踐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核方式的改革,忽視了根據不同學校專業要求、學生個性發展特點來探索教學內容的改革;實踐教學方法改革也大多側重知識論實踐教學,忽視了養成論和價值論實踐教學。因此,創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模式,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理論教學手段、實踐教學方法進行全方位探索,力爭通過教學改革的探索提升“基礎”課的實效性無疑是非常必要的。
近年來,全國許多高校都在進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改革,收到一定效果。但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仍存在著教學內容與高中階段重復、教學手段單一、學生參與度低,學生興趣不高等問題。針對“基礎”課的種種不足, 創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模式,實現教學目標信仰化、教學內容精煉化、理論教學手段多樣化、實踐教學實效化,是全新的改革模式,值得嘗試,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加強大學生信仰教育,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活信仰、道德信仰和高尚的政治信仰;教師在熟悉教材、全面掌握學生思想實際和專業學習特點的情況下,凝練創新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手段,有利于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使本課程真正成為一門學生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精心設計組織教學活動,突出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切身感受到“課堂不只是說教,課后不只是玩樂,學習不僅為考試”,從而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本課程的學習之中,可以為以后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總之,創新教學改革模式對提高“基礎”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完善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