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青青 陳莉萍/西華大學
“互聯網+”是信息化進行發展的必然結果,2015年“互聯網+”這一概念已經被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并不斷與我們社會中的各個行業進行積極融合,推動了各個行業的發展,也促使教育信息化的程度逐漸加深。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還采用較為傳統的方式進行,不利于提高學生對思政教育的學習興趣,也難以促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所以為了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我們還需積極對“互聯網 +”進行引進[1]。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種新鮮事物、新鮮信息都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高校學生在對互聯網進行應用的過程中,能夠接收到更加多元化的文化以及價值觀,從而逐漸提高了高校學生對于新鮮事物進行接受的能力。但是對于高校學生來說,因為網絡信息相對較為復雜,所以在對互聯網平臺進行應用的過程中可能接收到部分不良的信息,導致高校學生的主體價值觀受到挑戰。
當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并占據了人們的大部分生活和學習的過程,高校學生作為年輕的、易于接受新鮮事物的一代,更加善于對各種互聯網平臺進行應用,促使高校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活動越來越便捷,所以當代高校學生的獨立性相對增強,在面對問題時更加善于進行獨立思考,或是從互聯網中尋找對問題進行解決的方法與途徑。但是在高校學生獨立性增強的同時,也導致其協作能力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團隊協作意識淡薄的情況。
當代高校學生越來越注重對自身個性的發展,在復雜的網絡內容的影響下,雖然高校學生在思想方面更加渴望吸收正確的思想動力,但是可能難以對互聯網的趣味性進行割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對互聯網進行過度使用的情況,并導致當代高校學生的利己主義以及享樂主義相對嚴重[2]。
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工作,必須堅定地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等社會主義精髓作為進行教育的核心,但是當代互聯網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學生能夠接收到多種多樣的信息,也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錯誤信息的引導,所以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應該積極進行延伸,讓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學習等各方面的活動中,均能夠受到思政教育的影響,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和把握正確的價值觀。
高校是對社會各方面人才進行輸出的重要基地,所以對于高校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工作十分重要,為了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及有效性,高校方面可以積極將思政教育工作內容進行重構,例如將其加入到能夠吸引高校學生的網絡平臺之中,使用微信、微博等互聯網平臺發布思政教育內容,并采用具有趣味性的方式,吸引高校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增強參與思政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有效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質量,并促使高校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主體價值觀。
如果采用傳統的方式進行高校思政教育,那么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僅能夠將理論知識向學生進行灌輸,學生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對考試進行應付,并不能夠促使學生真正的樹立起正確的主體觀念。而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教師的思想教育工作教育方式應該得到相應的轉變,例如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創建良好的教學氛圍,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以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對思政教育課程進行學習,并自主建立起正確的主體觀念。
在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始終對教育主線進行良好的把握,并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持續發揮自身的主導性,幫助學生避免受到互聯網平臺中不良信息的影響,讓學生能夠有效分辨互聯網中信息的正確性,并逐漸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當代“互聯網+”的視域下,對網絡平臺進行相應的應用也能夠促進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率得到提高,所以我們可以積極將網絡平臺加入到思政教育的活動中,例如借鑒經典的“慕課”,將多方面的教學資源全部上傳至網絡平臺中,并進行相應的規劃,學生可以自主進行選課、學習以及考核,從而提高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趣味性,也能夠促使學生進行思政學習的主動性得到提高。
“互聯網+”的環境促使高校思政教育發生了相應的轉變,對于高校思政教育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所以高校思想教育的教職人員還應該積極對正確的教育方法、教育途徑進行選擇,從而能夠更加有效地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工作,并幫助當代高校學生把握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