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行如/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英語的教學課堂,和大多數高校課堂一樣,受到教學時間有限,教學模式僵化,教材內容局限和培養機制不夠完善的限制,難以創造良好而完善的英語語言學習環境。學生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只會學,不會用,甚至在千篇一律的學習過程中漸漸產生疲憊、厭倦、枯燥、乏味等抗拒心理,嚴重影響課堂的氛圍和教學效果,因此很難實現通過課堂對學生全方位技能的訓練培養與綜合提升。
教練技術是指通過完善被教練者的心智模式來發揮潛能,以激勵的手段建立希望,提高自我效能的管理技術。它使被教練者在一定的挑戰中,向內挖掘潛能,向外發現可能性,不受思維的限制,不斷突破自我,不斷創新,有效地表達和溝通,實現目標。教練技術的實質是將激勵理論與積極心理學理論在實踐中加以運用的有效工具。
把教練技術具體化到高職英語課堂中,意味著教師和傳統意義上的教師角色不同,需要和學生建立安全、信任的教練關系。在保證實現“知識傳遞”以及確保學生在完成大量的語言教學輸入的前提下,能夠提供大量的課堂機會與學生互動交流,幫助學生實現課堂的“語言輸出”,并且進行點評,答疑解惑。學生在課堂上運用英語的時間和機會大大增加,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資助學習程度加深,自信心、自我滿足感和成就感得以實現。
但是,教師的角色轉變是個比較艱難和漫長的過程,教師或多或少會受到傳統教學的影響,影響了轉型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高職院校首先應該明確教師轉型的重要性,采取措施,推進教師向“教練”角色轉變。
高職院校應該與各學系多多商討,制定考量人才的標準,深入考量每一位教師的教育學習能力和專業能力。避免人云亦云,或被政府和學校制定的師資隊伍引進政策所局限。有些院校過分注重于對所選拔人才全面性能力的要求,而將很多在某些方面的確非常精通,技能水平也很高,能夠在教師和教練的角色上轉換自如的人才排除在外,這樣也局限了學校的發展。
首先,高職院校應該有效地利用好校企合作,制定完整的,持續的,可實施的教師培訓計劃,讓教師能夠真正走入企業參加培訓。培訓雙方,即學院和企業,應該簽訂合同,這樣對雙方都有約束力,避免最后落入大家一起喝喝茶,聊聊天的套路。同樣,也應該避免教師“參觀式”參與培訓,教師僅僅去簡單地參觀,或看企業人員工作,而沒有自己實際的工作任務。這樣既耽誤了時間,還耗費了企業和學院的財力。
“以人為本”,任何高效發展的主體都是教師,只有教師有效發展,才能更好地推動高校發展。首先,高職院校要在教師考核評價體系構建上實現創新。加強技能教學性評價,強調教師在評價中以技能教學為主體地位,給予成功轉型“教練型”的教師更多優惠政策及參與評價的機會。整個考核體系要注重過程,注重發展,注重促進,注重激勵,這樣才能體現教練型教學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使得各層次教師的評價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充分體現教練型教師發展的個體差異。
高職院校的教師趨于老齡化問題已經非常嚴重,教師資助發展意識的提升對轉變職教教師的傳統觀念,樹立教師的職業新概念,以及對教師專業化的充分認識上都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高職院校應該采取多渠道,多措施,加強教師現代職教理念和手段學習,為教師提供良好的教學,科研環境,強化名師,帶頭人,尤其是企業高級工程師以老帶新的培養制度,樹立部分教練型教師榜樣效應,引導提升高職教師自身發展的自主意識。
在當前健全的人格教育成為國際教育的共同價值取向的時代背景下,教練式教學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觀,符合認知規律,能有效地解決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較好地銜接了學習與應用之間的過渡,對提升學習能力、優化學生人格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是一種值得應用和推廣的教學方法。教師作為“教練技術”的實施者,在這個轉型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職院校應該采取適當的措施,多管齊下,幫助并且推動教師轉型,從而最終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