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暖
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校
高校學生貸款犯罪是指高校學生向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申請個人貸款,因違約或中介欺詐等而發生的學生本人犯罪、學生被害等犯罪案件的總稱,為更客觀、全面掌握高校學生因貸款而發生犯罪案件的情況,本文所稱學生貸款犯罪案件還包括因學生之間,自然人、法人之間的民間借貸行為而引發的犯罪案件及因此高校學生的被侵害案件。
高校學生貸款犯罪案件的主要類型:(1)以分期消費貸為名被“中介”詐騙。犯罪分子化身為“中介”,以提供學生身份證做“某某銀行分期購手機、電腦”可得好處費為名,采取讓高校學生“出名”分期購電子產品并承諾承擔全部貸款,但上述財物到手后立即轉賣他人且并不按約定履行還款義務的詐騙方式詐騙在校學生。例如2016年駐濟幾所高校的38名大學生被4名犯罪分子以幫忙分期購手機可得80元好處費的名義詐騙19余萬元。(2)因“校園貸”高昂的利息和本金無法歸還而實施的犯罪行為或惡性事件。“校園貸”是指針對大學生和研究所等高校學生群體提供的信用貸款性業務,以互聯網P2P金融服務平臺為主。高校學生因無法及時、有效歸還“校園貸”本金及其手續費,而實施盜竊、詐騙等侵財犯罪及為避免追債導致自傷、自殺等極端惡性事件。2017年有3名重點高校學生因無法償還“校園貸”被迫輟學后實施盜竊、信用卡詐騙等犯罪活動。(3)“套路貸”的敲詐勒索、詐騙、非法拘禁等。犯罪分子假借民間借貸之名,尋找被害人放高利貸,通過“虛增債務”“制造資金走賬流水”等方式簽訂遠高于放貸金額的借貸合同,然后避而不見從而“肆意認定違約”進而以虛假訴訟或暴力、威脅等手段催收“借款”從而達到其非法占有目的犯罪活動。高校學生由于社會閱歷單一,對危險的認知能力差,更容易相信別人,從而陷入“套路”,又有家長的財力作為“還貸”保障,成為“套路貸”的主要侵害對象。2018年濟南市公安機關辦理的“套路貸”犯罪案件,600余名受害人大多數為高校學生。
(1)貸款門檻低,甚至無貸款門檻要求,貸款的學生范圍廣、數量大,導致學生貸款犯罪與被侵害的基數大。學生消費貸、“校園貸”、“套路貸”等大多自我宣傳無抵押、免擔保、僅需一張學生證,申貸門檻低,手續非常簡單,大多數學生僅需在網絡平臺提供學生證、身份證和個人學籍信息截圖,就能完成注冊和放款,甚至不需要貸款者本人親自辦理。[1]許多大學生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愿意嘗試網上貸款買東西,這為其購買較為貴重的心意物品提供方便。但是如此低門檻也導致了那些自身沒有償還能力卻經不住消費欲望的大學生輕易獲得貸款,他們在貸款到期后無法償還貸款很容易鋌而走險,通過違法犯罪的方式取得錢財償還貸款或者因不能償還貸款而受到不法侵害,此類貸款學生數量的增多則導致學生貸款犯罪與被侵害的基數增大。
(2)貸款費用、利率及還款事項模糊或被故意隱瞞,受侵害的學生前期不知情,不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救濟。很多學生類貸款在宣傳頁上標榜“利息低”甚至“零利息”等“優惠”條件,放貸機構故意隱瞞其高牟利的手續費、還款事項、高額違約金等。比如涉及貸款的利率、償還方式、手續費等貸款合同中的重要部分,學生在網上申請貸款、現場簽訂貸款合同時,對方都未與明確告訴,直接采用模糊方式,貸款學生也未仔細詢問或者仔細閱讀,甚至部分放貸機構故意不提供貸款合同,致使貸款學生在被欺騙、被套路之初不能及時報案救濟。
(3)追繳貸款的方式不合法甚至伴有威脅、暴力等方式,部分受害人群選擇忍氣吞聲,不報案。由于高校學生既沒有進央行征信系統,也沒有固定收入,傳統的追繳貸款的方式在高校學生身上無法取得效果,另外高校學生社會閱歷單一,放貸機構多采用名譽威脅、尾隨跟蹤等追貸,“套路貸”則直接采取非法拘禁、敲詐勒索等方式追貸。被侵害的貸款學生大多都是家長的驕傲,家長絕不忍心選擇讓孩子背上“信用”污點影響其畢業,而學校也會選擇息事寧人。[2]正是這些學生、家長、學校的忍氣吞聲、不報案,致使該類犯罪逃脫打擊、日益猖獗。
通常情況下高校大學生已滿18周歲,為成年人,但是高校仍主張以學業為重,具有較繁重的課程安排和學業任務,校內勤工助學崗位較少,高校位置遠離市區校外兼職不方便不安全,兼職收入不能成為學生生活來源的有效補充,其主要來源仍是家長給予的生活費;另外高校及社會對創業學生的要求過高,大學生的一些簡單創業無法獲得專業資金支持。高校學生對學生類貸款的風險認識不足,在收入來源單一的情況下,為滿足其消費(包括正常消費和盲目消費)及啟動高風險創業,高校學生申請學生貸款。
在進入高校之前,家長及學校主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教育,金融理財常識及財富觀念教育不足,學生對自身消費水平及消費能力認知不足。進入高校后,個性得到解脫,其在生活、學習、交友等方面的消費日益增加,當前社會形形色色的消費宣傳促使其消費欲望進一步加劇,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地區的學生共處一所學校引發攀比消費、盲目消費,便向相關放貸機構或者個人申請貸款。對此類盲目消費行為,學校、家長認識不足、監管不到位,等到追貸人員追到家門或者陷入違法犯罪的泥潭才知曉。
(1)加強對校園金融及民間借貸的監控,適時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規。明確監管單位,提高準入門檻,強化監管責任。細化針對高校學生放貸機構的監管措施,及時出臺前置性規范措施。建立相關行業標準和行業規范,確定針對高校學生放貸的操作規范,并制定相關的懲戒措施,完善高校學生征信體系建設,將高校學生的信用數據分階段、分步驟統一納入央行個人征信系統,從制度上規范校園金融,保護放貸雙方的合法權利。
(2)加強高校法治教育、增強學生法律意識,加大針對高校學生貸款犯罪的打擊力度。高校應當充分利用校園網站、微信、微博等線上平臺大力宣傳不良高校學生貸款犯罪的表現形式以及產生的危害,幫助學生識別各類詐騙、陷阱,防范于未然,幫助學生增強法律意識、風險意識。工商、銀監、學校、司法等單位部門之間建立信息通報機制,形成打擊合力,全面調研各高校學生貸款的情況,排查其中涉嫌犯罪的線索,及時發現及時報案及時處理。依法從快從重打擊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
(3)加強高校金融教育,強化學生的誠信觀念、信用意識。高校應加大金融、網絡安全知識及誠實信用道德普及力度,開設相應課程,定期邀請金融機構、監管機構、網信安全等相關部門專業人員進校宣傳、開設金融、網絡知識講座,通過鮮活生動的案例,向高校學生普及金融知識和金融風險意識,引導學生科學消費,避免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從眾消費,樹立理性消費觀。
(4)積極培育高校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敬業對高校學生而言就是努力學習,以學業為重,在課余時間及社會實踐中熱愛勞動,努力自食其力,服務社會;誠實信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是學生貸款還是同學間的交往都應信守承諾、誠懇待人;友善要求高校學生相互尊重、相互幫助、相互成長,而不是盲目攀比!高校應當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大學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大學生講誠信、懂法律,引導大學生尚德蘊能、日精日新。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大學生對高校學生貸款犯罪的“免疫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