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海嶺
上海大學
大學生黨建工作事關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事關黨的事業興衰成敗以及黨的戰斗力和生命力。信息化時代,多元文化的發展、社會思潮的激蕩、價值觀念的沖突,使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功利化、多層次化的特點。大學生黨建工作面臨著主體價值多元的挑戰,呈現出體制機制不完善,教育管理不到位的現象。信息革命時代背景下,創新和改進大學生黨建工作的任務愈加緊迫。
我們培養的入黨申請人,要求具有正確的入黨動機,即為共產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生活中起先鋒模范作用。信息化時代,大學生價值追求多元化,出現了一些所謂了“精致的功利主義者”。部分大學生入黨不是要追求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而是裹挾著諸如就業、個人發展目的等功利主義的動機。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馬克思說:“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1]。功利化的個體活動以個體目標為指引,往往會忽略活動本質及其社會價值。因追求個人利益入黨的大學生黨員對黨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掌握不夠扎實,不能正確地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分析看待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自我意識強,模范帶頭作用不明顯。
黨支部在執行黨員發展的標準時,不盡統一。各基層黨支部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執行相應黨員發展標準的情況時有存在。有些黨支部之間的發展要求也不盡統一。有些黨支部發展黨員注重學生集體貢獻,有些黨支部發展黨員注重學生專業學習,有些黨支部發展黨員注重學生獎勵和榮譽等等。這些黨支部的注重因素,往往成為黨員發展的先決條件,弱化了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的考察權重。造成個別黨員思想政治素質不高,不能體現先進性,影響黨員隊伍形象。黨員發展標準是黨員發展的重要參考,上級有統一標準和要求。黨支部在執行相關規定時,應遵照執行。
信息化時代大學校園科技建設水平不斷提高,信息技術普及和運用程度較為廣泛。大學校園是充滿活力的地方,大學生接受能力較強,思想開放,跟隨潮流意識較強。很多比較先進的科技手段都是先在大學校園盛行。但黨員教育和管理上,高校黨組織對現代技術手段的應用水平還不高。一些教育和組織活動,在理論學習手段上,仍是應用傳統的學習方式,不能結合互聯網教育技術開展工作。如,在對黨的重要會議精神學習上,部分黨支部,習慣于傳統的理論講習或心得交流,而忽視了充分挖掘互聯網信息資源,以圖形并茂,動靜結合的方式提高理論學習的趣味性和參與性。網上黨建工作在一些高校有所探索,但對大學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還不夠,網上黨建工作水平不高,技術不夠扎實。
大學生黨員作為大學生中的重要組織群體,承擔著重要的政治使命和光榮任務。根據大學生黨員發展中遇到的現實問題,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應對措施的建設。
一是落實校院兩級黨建分管領導責任制。學校黨委、二級院系黨委或直屬總支必須有一名同志專職負責學生黨員工作。分管領導要加強互聯網的應用,熟悉學生的網絡活動。
二是創新和改進高校學生黨員發展工作責任制。高校要制定和建立完善的學生黨員發展機制,科學制定黨員發展計劃、加強黨支部年度工作計劃,工作任務和目標的考評,以評促改,以考促改。
三是實施學生宿舍黨員責任制。將黨支部建立在學生生活區域,每名黨員負責聯系固定的群眾。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宿舍度過,據調查,學生在宿舍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很高,也能呈現出最真實的網絡活動。學生黨員宿舍責任制是促進黨員對學生思想動態的了解和引導,進一步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的良好平臺。
四是推行班級黨代表制度。在原有的行政班級基礎上,為每個班級配備一名黨代表,負責班級黨建工作,這對本科生班級有實際作用。班級黨代表定期給班級上黨課,介紹入黨程序,宣講形勢政策,深入了解班級同學的思想動態和優秀團員、入黨積極分子的情況,結合班級日常事務,服務學生職業發展規劃、專業學習、文化生活等。
一是制定嚴格統一的大學生黨員發展標準。新時期大學生黨員的標準定位為基本標準、政審標準和現實標準。基本標準為黨章規定的人黨的四個基本條件,一是年滿十八歲的中國工人、農民、軍人、知識分子和其他社會階層的先進分子,二是承認黨的綱領和章程,三是愿意參加黨的一個組織并在其中積極工作,四是執行黨的決議和按期交納黨費。[2]政審標準為對建黨對象的開展的政審條件,政審的內容應包括:考察對象的政治立場、對黨政方針的評論、重大是非面前的表現、考察對象親屬的政治歷史是否清白等。現實標準則主要圍繞黨員的“先進性”進行考察,先進性的具體體現在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等各方面是否具有先鋒模范作用。
二是深化黨員發展的監督考核。選拔一批有經驗的黨建工作老同志組成黨員發展指導小組,深入各基層黨組織指導黨員發展工作。抽調各學院黨建負責人組成監督考核專家小組,每年度深入各基層黨組織,檢查黨員發展的各項材料,督導黨員發展工作,督導考核結果作為考核二級學院黨委黨建工作的重要指標。
三是組織決定和民主評議相結合。黨員發展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和群眾評議相結合。學生積極分子一般是由團員推優產生,團員推優發揮了群眾作用,是群眾評議的結果。群眾評議往往存在著由學生人際關系或其他偶然因素帶來的不公正性。所以,積極分子的確定,不能由支部黨員或群眾一票否決,而是要按照相應比例推選積極分子候選人,最終由黨組織按照黨員發展標準和民主集中原則確定最終人選。
四是堅持入黨申請人答辯制度。入黨申請人答辯是對入黨申請人全面的考察。接受入黨申請人的黨支部建立答辯小組,答辯成員有支部委員、支部黨員、入黨申請人單位群眾按照相應比例組成。答辯小組成員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開展答辯活動,入黨申請如實陳述答辯小組提出的問題。
以增強黨性、提高素質為重點,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特點,構建多層次、多渠道的學生黨員經常性學習教育體系。教育培訓的目的在于學生黨員政治覺悟的提高,意識形態的穩定。教育培訓體系的構建是為了全面加強黨建工作的引領性,提升黨建工作質量。
第一,加強黨章知識教育。黨章作為黨的綱領性文件,是黨員發展和黨員教育的最高規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時代在發展,黨章的內容也在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對高校大學生黨員而言,要學習黨的政治理論知識,對黨章的學習要有持續性,及時了解黨章的新變化,新內容。注重集中學習與日常教育相結合、組織學習和自我教育相結合。以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利用各種教育載體,激發學生黨員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二,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加強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新時期,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與西方思想和多元文化相碰撞,表現出新的特點,為保證大學生理想信念不動搖,做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高校必須在大學生黨員教育過程中,樹立堅定地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到現階段高校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教育之中。
第三,加強入黨動機教育。目前部分大學生黨員存在入黨動機功利化的傾向。我們要杜絕這種現象的發生。大學生黨員是黨員干部的后備力量,黨組織抓好大學生黨員入黨動機的純潔性,通過入黨過程教育,不斷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入黨的動機和態度。加強入黨聯系人制度,通過入黨聯系人做好入黨申請人的思想教育工作。黨組織也可以通過入黨過程各環節培訓、組織程序的規范、組織生活的開展等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入黨動機,促使入黨申請人客觀正確的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現實。在組織生活中,黨員批評和自我批評也能使黨員的入黨動機得以淬煉。
第四,拓寬黨員教育培養途徑。學生黨組織要組織學生黨員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探索學生黨員服務同學、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的新方式。通過黨委委員聯系學生黨支部制度、書記講黨課制度、教職工黨支部與學生黨支部結對制度、學生黨支部慰問退休老黨員制度,為學生黨員搭建更多接受教育培養的新平臺新途徑。
第五,堅持黨員能進能出的管理導向。黨員是黨的肌體細胞,只有建立常態化的不合格黨員“退出”機制,才能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及時清退不合格黨員,黨的隊伍才更具戰斗力,更具生機和活力。如:黨的相關條例要求對無正當理由連續6個月不參加黨的組織生活,或不交納黨費,按自行脫黨處理,并予除名。對理想信念不堅定、不履行黨員義務、不符合黨員條件的學生黨員,黨組織應對其進行教育,經教育仍無轉變的,應當勸其退黨,勸而不退的予以除名。對被勸退和除名的學生黨員,黨組織和有關人員要做好思想引導等工作。
黨支部組織生活,是黨的向心力、凝聚力、創造性提高的關鍵途徑。
第一,黨支部要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組織活動。黨支部組織生活注意形式的靈活性和內涵的吸引力,注重質量和成效。例如室內情境教育、室外體驗教育、素質拓展活動等。通過黨支部創新性活動,活躍黨內民主政治生活氛圍,體現黨組織對黨員的人文關懷,增強黨員對黨組織的歸屬感和向心力,激發黨員的政治熱情。
第二,堅持優良傳統和新穎形式相結合。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但在部分黨支部組織生活中,大家顧面子,要和諧,不敢大膽開展這種組織生活,黨的這種優良傳統已經逐漸不被大學生使用。黨組織要用新穎的形式,為學生黨員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搭建新的平臺。例如,通過改變環境創造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輕松環境,營造暢所欲言的氛圍。
第三,緊密依靠互聯網平臺,開展“組織生活+”活動。黨支部要轉變思想,強化網絡運用的能力。網絡作為一種新媒體,具有平等性、開放性以及便捷性等特點,深受廣大高校學生的關注與喜愛。高校及其黨建工作人員應該靈活運用新媒體,在保證黨的先進性的前提條件下,進一步強化大學生黨建工作的有效性。將組織生活與互聯網緊密結合,拓寬組織生活開展的平臺,充實組織生活的內容,服務互聯網背景下的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
第四,加強黨支部信息化建設工作激勵機制建設。學校建立專項經費,支持學生黨支部互聯網建設工作。建立健全優秀黨支部線上工作激勵計劃。在評獎評優,選苗育苗、選調生推薦等項目方面,強化學生黨支部開展網上黨建工作的引導。促進大學生黨建工作網絡化時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