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雪
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作為馬克思人學理論的基石,馬克思人的需要理論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對于人的需要學說馬克思并沒有專門的著作,而是散落在其不同時期不同內容的著作當中。而部分學者認為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第一次出現了對人的需要的敘述,文章中馬克思提出,人的需要是基于自己的需要在物質社會中得不到滿足才想要來對自己的需要進行普遍的解放。總結馬克思關于人的需要的論述,我們可以將馬克思的人的需要學說概括為以下幾點。
首先,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質具體表現。也就是說,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然是有呼吸、吃飯、喝水等動物的本能,必然會對自然社會中的空氣、陽光、水等有需要,而作為社會中的的人,也必然會對交往、尊重、愛等人的情感是有需要的。其次,人的需要是有層次的和差異性的。馬克思將人的需要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全面發展的需要。另外,人的需要也是具有差異性的,不同地區的人的需要不同,不同階級的人的需要不同,不同地位的人的需要是不同的,同一群人在不同時期的需要也是不同的。最后,人的需要是具有社會歷史性的。社會矛盾的存在也恰恰是由于生產的供給側跟不上需要的需求側,因此人的需要能夠調控社會中的生產,導致社會的變革,甚至會推動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前進。因此,人的需要是具有社會歷史性的。
由于人的需要是會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變化而變化的,因此,在中國歷次主要矛盾變化中也是體現著馬克思人的需要學說的。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在1956年中共八大上,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經由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轉變為人民內部矛盾,轉變為“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這一表述雖然不甚準確,但也體現了人的需要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影響。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就影響了中國當時主要矛盾的變,這就體現了人的需求的社會歷史性和層次性。
在1981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中,社會主要矛盾的論斷又一次有了變化,在這次會議中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2]并且在之后的一段時間內,都沒有改變,直到黨的十九大的召開。人民的需要是客觀存在且在日益增長變化的,這體現了人的需要的層次性和發展性,而人的需要和落后的生產之間的矛盾則體現了人的需要的社會性。
中國共產黨人基于對新的世情國情的的變化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由此,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
對于矛盾的需求側來講,新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是對原有的人民的需求的一種拓展和具體化,更加體現了人民的主體地位。一方面,對于物質文化的需要,是指對于溫飽的生存需要以及對于物質及精神滿足的精神的需要,而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則不僅僅是對于物質文化這種硬性需要,還應包括愛、尊重、自由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也就是說,新的矛盾的變化將人的需要的層次更加全面化了。另一方面,新的矛盾的變化是基于新的時代變化而變化的。從經濟上來說,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在世界經濟領域占據重要地位,人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消費水平普遍提高,希望追求跟高層次的消費,不僅僅是為生存和發展消費,更多的是為興趣、理想消費。從政治上來說,通過幾十年的政治文明的不斷推動,中國人民便希望在政治生活中獲得更多的參與,希望得到更開放的民主和自由。從文化上來說,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在世界多樣性的文明的影響下,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染下,中國人民產生了更高層次的審美觀,和跟高層次精神氛圍,因此這種種社會背景的變化使得人的需求層次也發生了變化,同時,人的需求層次的不斷提高,也會推動社會的變化。比如,人們對于更高的收入水平的需求促進了經濟體制改革,而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大推手也正是因為當前的政治體制不能夠以滿足人民對于更高層次的政治自由和民主的需求。由此,社會主要矛盾的需求側變化能夠具體又全面的體現出人民的需求,更加真實的反映出社會發展和人民需求之間的相互關系,體現出人民的迫切需求。
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的供給方是由“落后的社會生產”變為了“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這是對于原有社會主要矛盾供給側的一種補充和調整。首先,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世界形勢和國內情況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世界經濟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后仍顯疲態,而中國的經濟發展卻仍有巨大活力,且已經成為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已經由站起來富起來到了強起來的時候了,而中國的政治影響力也不斷增強,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政治民主化法制化進程也取得重大進展,另外,在文化方面,中國的文化也越來越被其他國家的人所接受和學習。面對這樣的情況,“落后”一詞已經不能夠形容正在走向復興的中國,因此“不平衡不充分”才是中國的社會生產狀況描述。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也正是意識到中國有相當發達的地區,也有貧困的地區,有世界領先的領域也有相對落后的領域,正是意識到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的人的需求是不一致的,同一地區對不同領域的需求也是不盡相同的,因此這種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正是看到了人的需要的差異性。另外,認識到現在的發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的,能夠促進國家政策的進行,比如“精準扶貧”政策的推行,和對不發達地區的幫扶等,這樣才能減少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發展,最終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
首先,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更加利于社會的穩定。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基于新時代這一時代背景下提出的,同時也更加體現了人民的主體作用,不僅是以人民的需要為需要,更是注重了當代中國較為突出的貧富差距的矛盾問題,更加關心相對發展落后的人民和地區。這樣就能使社會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不管是相對經濟上相對富裕的人民能夠實現其更高層次的發展,還是經濟上相對落后的人民能夠獲得溫飽,矛盾的轉變就是致力于使社會中的人民都能獨立的獲得起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使人們都能各司其職、各處其位的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
其次,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更加利于調控社會生產。
在新的時代,中國人民的需要其實是在不斷進化和發展的,那么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要求整個社會的生產要不斷的調控。從人類社會的一開始,人就存在著需要,而人的需要的存在就會促使社會生產的發展,而當人的需要進一步發展,也就是產生了“奢侈需要”時,就會推動社會生產的調控,也就是拋出掉人類不需要的,進而生產人類需要的。對于新時代的中國來說,這種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就是說人民的需要已經變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了,而不同的人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對于有的人來說向往的是吃飽喝煖的美好生活,而對于有的人則向往更加公平的教育,還有的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得到為社會作出貢獻等等,因此對于不同的需要,社會生產就要做出不同的調整。
最后,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更加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標志之一,因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的中國共產黨總是要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要就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調了人的個性和發展,不同層次的人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應被滿足,使人民能夠通過追求更高層次的美好生活而不斷努力,不要斷提升自身的素質和素養,鼓勵人們自由發展。另外,這種主要矛盾的變化同時也為經濟上相對貧困的人們提供了保障。因此,新時代主要矛盾的變化更加有利于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