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陜西科技大學
公益創業又稱社會創業、社會創新或公益創新。最早對公益創業進行定義的美國人迪茲指出,公益創業是指在社會使命的激發下,個人或者社會組織追求創新、效率和社會利益的創業活動[1]。伯恩斯坦認為公益創業也是“非營利性”的企業行為,主要是追求社會目的,盈利主要投資于企業或社會,而不是謀求最大的利益[2]。湖南大學中國公益創業研究中心認為:“公益創業指個人、社會組織或者網絡等在社會使命的激發下,追求創新、效率和社會效果,是面向社會需要,建立新的組織,向公眾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社會活動。”雖然目前對公益創業的定義仍沒有統一的表達,但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那就是公益創業是運用商業的思維和做法,用創新的方法和理念來解決社會問題,用傳統的商業手創造社會價值,實現市場機制和非市場機制在公益事業領域的有效融合。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和核心,也是我國高校一項莊嚴而緊迫的使命。在全球思想文化交融交鋒呈現新特點,多元文化較量更加激烈,不穩定因素增多,我國高校仍是各國西方敵對勢力同我國爭奪大學生思想的前沿陣地。
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要求高校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強道德教育和實踐;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立足學生全面發展,努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書育人、實踐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雖然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從整體上看成績斐然,但其中仍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如思想政治課程單調乏味,不能很好的與實踐相結合;大學生的行動目標很多都是集中于經濟利益或者個人榮譽,造成部分大學生社會價值取向有偏差。如何使當代大學生能堅持正確的理想信念,教育主體能否切實把理想信念教育真正列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是直接關系到能否把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問題,也是在面對多元文化背景下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和創新。
由于高校的持續擴招和經濟形勢的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越來大。在此情形下,有很多人選擇進行自主創業來進行自我價值實現。為響應國家的號召,全國各大高校積極舉辦創新創業比賽,公益創業作為創業形式之一,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喜愛。其中很多的公益創業賽為大學生公益創業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大學生在參加公益創業競賽時,要大量運用多學科知識,將專業知識與社會發展以及市場分析相結合,將自己所學到的理論知識以及想法付諸于真正的實踐中去。同時,其創業意識以及就業競爭力也會得到有效的提升,最終實現個人的全方位發展。高校和社會組織在給予平臺支持的同時,也會有相關指導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以及一定的資金支持,為大學生的自主創業提供了健康的競爭氛圍以及良好的發展環境。
公益創業領域中,大學生扮演了主力軍的角色。有效的將只停留在文字層面的說教式教學轉換成實踐式教學,實現了實踐育人。公益創業的過程中,大學生能夠深刻的了解社會,真切的體驗社會,激發了大學生的公民意識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公益活動的實踐過程進行幫殘助老、支教扶貧、科技興農、社區服務、文化傳播等活動,都能讓高校大學生更加清楚的認識自己,認知社會,在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逐步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公益創業為高校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在公益創業的實踐過程中,大學生將創業精神逐漸轉換為個人理念,在公益活動服務社會的過程中,通過自己努力去力所能及的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大學生將個人的發展投入到社會得到發展中去,并且與國家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步步的自我實現過程中,對自己有了更加清楚的定位,并且逐步樹立起遠大的人生理想,明確人生的發展方向。
公益創業與大學生思政教育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公益創業為大學生提供了創新創業的平臺去施展自己的報負,減少周圍環境以及學生身份的限制,充分發揮當代青少年的聰明才智以及創新精神。大學生在服務社會的實踐過程中,認知社會、體驗社會,清楚自己的定位,明確人生方向,樹立明確的人生目標,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創新創業的過程中,將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國家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