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科技大學
我們對在校的400名大學生做了中華傳統文化調查研究,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大多數同學能夠認識到:經過數千年積淀,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應以繼承發揚為主。在新時代,我們要用辯證發展的角度來看待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所以部分同學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有糟粕也有精華,我們應批判性繼承。現在網絡高度發達的時代,世界已成為一體,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西為中用,中傳西用,西方先進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國智慧被世界所公用,地球村讓我們的認識不斷全面。所以有些同學認為:現今日益西化的年代,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落后保守,有很多落后和迂腐的思想,應該全部拋棄,我們要借鑒西方優秀的文化來充實我們的文化,在同化吸收的過程中轉換成中國化,就像馬克思主義一般,引進來中國,在中國大地生根發展壯大。還有部分同學對中國文化了解很少,沒有什么看法,這部分同學就是所謂新時代中的佛系青年了。
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最具有民族特色和凝聚號召力的就是愛國精神,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岳飛“精忠報國”,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一系列豪壯的愛國情懷的釋放無不深深的影響一代代華夏兒女,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承留下深沉的愛國基因。近代的五四運動,多少熱血青年拋頭顱灑熱血,為了中華民族的救亡運動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董存瑞、黃繼光我們耳熟能詳的教科書人物為了新中國甘愿犧牲的愛國奉獻精神激勵教育著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這些愛國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教育人和塑造人。
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最具有個人修身的人生價值態度就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忠、孝、仁、義、禮、智、信影響了中華兒女千年。教育人們要為人正直、誠懇厚道、盡心盡力,堅持真理、修正謬誤,之后發展重點突出在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國家的忠心層面上了;儒家代表孔子將仁看作成為最高的道德標準,相親相愛,寬厚待,仁者愛人,以至于仁愛思想在中華文化根深蒂固,這也是中華民族不會去侵略、去強權、去霸權的重要因素;有所為有所不為,人敬還情,禮敬還禮,義亦利,義亦正義,義亦道義,義是處世的倫理范疇;禮即禮節,人不是單純的個體,在群體交際中必然會有禮節約束,才能彰顯文化底蘊;知太陽的升落,知道萬物的陰陽,知道萬物發展的規律,知道事情的發展規律,對科學知識有認識,對自然規律有了解;信近于義,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誠信。中國的傳統文化不但教給我們做人還教給我們如何治國,建立邦鄰關系。
教育者先教育,高校教師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道者,要先提升教師的道德準則、價值觀念和處世原則,讓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教師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態度不斷形成積淀,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首先要提高教師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產生認同感,形成自覺學習的習慣,用優秀傳統文化來修身,提高個人的文化素養。高校教師除了開展自己的專業課領域研究還要自覺加強學習參加培訓,從內心真正的領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學。老師是學生的榜樣,學生會向自己的老師學習,有人曾提出“什么樣的老師教出什么樣的學生”,所以教師只有自身提高了文化修養,才能做學生的引路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授于學生。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陣地,向課堂要效率要效果。高校通過課堂的渠道向學生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眾多高校開設一些文化必修課,如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等;還有一些經典的選修課,如中國古代文學、詩歌鑒賞、名著導讀等;還開設一些公共課如名家講壇、經典誦讀等。課堂利用好了,對于文化傳播大有益處。在課堂上老師將最精華的部分傳授學生,用最精簡的語言概括成通俗易懂的道理。課堂是傳統文化繼承的圣地,教師是傳經送道的圣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課堂上淵源流傳,聲聲不息。學生將文化的種子根植于心,待成長過程中隨之發芽開花結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課堂這一沃土蘊育更燦爛的輝煌。
高校圖書館是學生求知的第二場所,作為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揮著重要作用,圖書館的館藏資源記載這中國的文化,是一座中國文化的寶庫,是一個民族復興的寶藏。當代大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很強,圖書館為同學們提供了知識的海洋供同學們盡情遨游。多讀書多好書很重要,在圖書館里藏書眾多,作為圖書館的管理人員要有導向的篩選供不同層次的學生研修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我們老祖中的智慧結晶,是我們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
高校校園活動是校園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高校利用校園活動第二課堂將非專業知識之外的學習鍛煉融入其中。學生通過參加校園活動鍛煉自己的各方面才能,在校園活動中快速成長。校園活動是書本以外的踐行形式,多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學生輕松愉快的接納。例如體育類競技活動對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奮力拼搏精神、文明禮讓精神的等得到現身的教育;文藝類活動讓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詩經歌賦等有了深一步的認同;觀影欣賞讓學生從《戰狼》《紅海行動》中認同祖國的強大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晚會的演出讓學生用所學的國粹以形傳神,形神兼備傳播中華優秀文化。
新媒體在文化傳播中已成為新生力,具有代表的有微信、微博。網絡新媒體教育是當下主抓的新陣地,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傳播文化教育勢在必行。占據了這一陣地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傳播至關重要,利用新陣地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既把握住了教育的方向,又將優秀傳統文化利用新媒體手段擴展傳播路徑,拓寬傳播口徑。
高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是引領社會潮流的前沿陣地。高校在文化傳承和弘揚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使命,作為高校主體的教師和學生都有著歷史使命和責任,都應為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偉大的中華民族復興夢的文化復興將從新時代的高校教育求索。我們要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走出亞洲,走向世界,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風靡全球,形成全球接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與國外各種文化相互沖擊的過程中,更加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遍地開花。高校大學生作為文化的傳播者和思想的引領者,要充分發揮其核心價值地位,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