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大學明德學院
新常態下做好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現國家人才計劃,提高我國綜合教育質量的重要工作。居于此,本文的研究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新常態背景下,我國教育部已經明確指出,為推動我國“雙一流”大學的建設,要對現行教育理念進行改革,著重發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出真正一流的人才。我國新常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為了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應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品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因此新常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為我國高校的“雙一流”建設奠定扎實的基礎。現在很多高校的本科教育改革效果不明顯的主要原因就是對本科教育產生了一個錯誤的認知,認為本科教育就是單純的傳播知識,忽略了對學生綜合能力及思想道德的培養[1]。教育分為教書和育人,本科教育的目的不應僅局限于教授知識,而是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和未來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體是教師,而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者,這與本科教育綜合改革的基本原則是一致的,將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培養能力素質雙一流的全面人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是所有教育改革的出發點,所有教育改革的成效最終也會體現在人才培養質量上。創新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而全面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
思想政治教育設計優化的關鍵是做好三個體系,具體如下:(1)創新課程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其能夠直接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向及教育成果。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的創新必須包括必修課模塊、通識教育模塊、德育教育模塊、社會實踐模塊[2]。(2)健全學生管理體系。學校需要在現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院基礎上成立教研部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實驗室,對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重點和難點進行研究。(3)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學校需要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納入到學生教學事業發展規劃當中,完善和優化現行的教學管理規章制度,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奠定基礎。
在社會發展新常態背景下,為加強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為學生思想政治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而在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強大的思政教育資源庫。因此,教師間應通過合作建立起團隊教學資源庫。教學資源庫的內容要多樣化,其內容可在與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教學內容保持一致的基礎上,將其中的思想部分深化,具有出思政教育豐富的教育內容[3]。在教育形式上可采用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以此來滿足學生對思想政治學習的正常需求。為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課程體系進行教學改革,高校應大力開發第三方網絡課程的運用,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內容進行綜合設計,將互聯網手段作為技術核心手段,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平臺,該課程教學平臺的內容要包含課程教學以及課后思想指導。在課程教學平臺的開發過程中,學校應注重對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互聯網技術的使用,建立起核心數據庫對思想政治教學內容進行收集和整理。
傳統的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力、輕德育的現象,這是中國應試教育大環境下產生的必然結果。這種現象雖然是正常的,但卻是不可取的,這使得本科教育忽略了對學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培養。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時,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并注重向學生傳達愛國主義思想,培養學生堅持不懈探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刻骨鉆研的研究精神。并且,教師應盡量避免單一的講授式教學法,多采用討論、辯論、情境演練的教學方法,將教學案例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眼中,并讓學生針對此展開討論,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的認可度。
單純依靠期末試卷成績作為思想政治教學考核的評價標準過于片面,并不能真實說明思想政治的教育成果,其不利于新常態教育背景下的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應采用新式評價標準,注重過程化評價,也就是所謂的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的優點是能夠更具針對性地體現出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學習的積極性,并且能夠真實反應出思想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學生思想接受程度。
本文的研究結果是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響應國家“雙一流”人才培養目標,推動我國本科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幾點科學思考:教育設計優化思考、思政教育模式創新思考、思政教育評價體制改革思考。培養全面人才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我國教育人員應對高校思政教育的現狀、改革、發展問題有著更加明確的認知,進而做到更具針對性及前瞻性的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