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麗/孝感工業學校
作為一名中職學校的德育教師,我認為德育工作不但要有針對性、經常性,還應該有主動意識和超前意識,現在淺談下,健全的課外活動及思想品德的培養對學生的影響。
德育工作為使學生的課余時間不成為德育的空間地帶,就要靠我們去占領、去捕捉。以“兩好兩健全”充分利用和發揮好德育的四塊陣地。
充分發揮廣播臺、黑板報、閱報欄、宣傳櫥窗、圖書閱覽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張旗鼓地表揚好人好事,同時批評錯誤的思想行為,抑制歪風邪氣,樹立正確輿論。通過以上辦法,使整個學校到處充滿著正確的輿論氣氛,從而促進優良校風的形成。學生在制作這些資料的同時,特長也得以展現。
班會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形陣地,利用與否,以及利用得好壞,對班集體的發展,對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的人缺乏這種意識,班會課成了“自習課”,成了傳達布置工作課。我們認為好的班會課應是師生智慧的結晶、師生或學生之間情感的交融、學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黃金時段。為利用好這塊陣地,我校要求各班認真設計每一節班會課,安排固定時間集體備課,集體創作,各班又可以因班而異,各創特色,使班會課主題鮮明、內容充實、形式活潑、富有意義、收效顯著。在每學期末每班推出一個觀摩主題班會,互相學習、互相促進。
我校根據專業的特點,積極組織各專業學科的第二課堂活動,寓思想教育于各種活動之中。按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組建了“工校之聲”廣播臺、“星星雨”文學社、舞蹈隊、合唱團、禮儀隊、籃球隊、綠茵足球隊、CAD軟件培訓、數控編程與加工、電子組裝與調試、平面設計、網點興趣小組等多個社團。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質、身體心理、文化專業和綜合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和訓練,充分挖掘和發揮他們的天賦,促進他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既可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及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掌握多種技能,樹立熱愛勞動的觀念,還可以磨煉學生意志,提高學生組織管理能力,為以后走向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下面舉一些實際的做法:
為了加強對學生的尊老、敬老、愛老教育,組織青年志愿者開展為孤寡老人做好事活動,為敬老院的老人送上一份精美的禮物,帶去一臺精彩的文藝節目。在歡歌笑語中,孤寡老人受到了孩子們的尊重和關愛,在老人們的掌聲和笑聲中,同學們感受到了敬老愛老的快樂。
為發揮學生對文學的愛好,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及寫作水平,組織學生參加“中華魂·中國精神頌”征文、新奧賽征文等。
為進行感恩教育,改善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漠視親情、友情、師生情,唯我獨尊、驕橫任性、愛心淡薄等不良習慣,我們借助孝感的本土文化“孝文化”征文和書信感恩活動,細化內容,拓展活動空間,如“我為媽媽倒杯茶”、“我給爸爸捶捶背”、“我給父母洗洗腳”、“我和父母說說悄悄話”等活動,讓學生了解父母的艱辛,懂得感恩。
為加強“愛校”教育,培養母校意識。向學生講述學校光輝的歷程,建校史展覽欄,統一具有職校特點的工裝校服,展示國家級、省市級大賽成果,提高學校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學生自然生發出強烈的榮譽感、自豪感、熱愛母校的情感,從而產生凝聚力,形成學校精神。同時開展“我為學校添新綠”“我為校園清死角” “我為校園樹新風”“我為校園添光彩” “我為校園唱贊歌”等系列活動。
總之,要使學校德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積極灌輸外,還必須充分挖掘和利用課外活動的潛移默化作用。參與課外活動對學生的影響雖不是立竿見影的,但卻是穩定漸進的,要相信,優化的校園文化必然會結出人才成熟之果。
學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養成教育開始,從一點一滴抓起,所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規范,是我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
我們發動全校教職員工齊抓共管,開學初的“文明禮貌月”開始,我們就著手抓基礎文明行為的養成,使養成教育工作系列化,把好課堂教學紀律,嚴格出勤管理、抓好儀表儀容。各政教辦不定期檢查發型、服裝、有無佩飾物等,對學生實行個人操行評定制。做到常規管理與檢查評比相結合,教師的身傳言教與學生自我教育相結合。我校學生會組織設立文明督導崗和門口執勤崗,充分發揮學生相互監督的功能,規范和約束部分學生的不良行為,培養良好的文明禮儀規范,提高文明素質。學生中開展爭做文明學生、文明市民的活動,要求從自我做起,從今天做起,從坐、立、行、笑、談、唱的“小事”做起,倡導“做有樣、坐有相、行有規、言有范”。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成功,大大促進了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近年來,我校多名學生榮獲省市級“文化科技品學獎”、“優秀團員”、“優秀青年志愿者”等稱號。
德育工作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要顧大局,也需注小節。以各類管理制度為依托,健全管理隊伍,細化管理任務,抓牢、抓好每一天的工作,學校德育工作必將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