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點明確提出,要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高校轉型。應用型人才,是指掌握直接應用型知識和具體實踐能力的人才,主要面向“一線”,注重能力培養,具有“較強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創新創業精神”的基本特征。[1]可見,培養擁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創新型人才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內容,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是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也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實現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放緩,導致就業崗位供給不足,帶來“就業難”問題。據了解,全國2018屆高校畢業生將突破820萬,創歷史新高。經濟增速放緩和應屆畢業生數量增加,使得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早在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關于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8〕111號)就曾明確提出“以創業帶動就業”意見,應用型本科院校加大創新創業教育,將有利于化解“就業難”問題。
“在高等學校中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對于促進高等教育科學發展,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2]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為轉型發展提供了契機,但是,當前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仍處于摸索期,囿于辦學經驗少、師資力量薄弱和成果檢驗體系尚未建立等問題,轉型過程中的專業設置、課程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等是否符合轉型需要還是未知數,教改效果和人才培養成果不容樂觀。
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他指出,要通過創業和創新,拉動內需,促進發展,成為經濟新常態的動力和引擎,從而實現經濟騰飛的“中國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呼喚應用型本科院校肩負起為“中國夢”輸送合格人才的重任。只有主動適應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加大創新創業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轉變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本科院校才能推進自身內涵建設,實現轉型發展。
當前,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脫胎于研究型院校,對于轉型發展口頭大于行動,思想上仍然停留在過去的老模式,抓科研、搞教改、疏實踐、輕應用,創新創業教育形式大于內容,政策敏感度低,導致相關創新創業政策對接難、落地難,生根難。以巢湖學院為例,學校一直堅持“地方性、應用型”辦學定位,但在實際工作中,學校超過70%的專業設置與研究型大學基本雷同,應用型辦學特點不明顯,人才培養模式重理論、輕實踐,忽視了對學生的應用技術與動手能力培養,尤其是創新創業教育起步晚,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各類創新創業支持政策難以落地、水土不服,發揮不了應有效果。
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多頭領導,重心不明,合力不足的問題。以巢湖學院為例,目前教務處下設“創新創業學院”,負責創新創業教學的組織與實施;科技處負責對外創新創業項目課題對接;學生處負責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眾創空間等校內外創新創業平臺管理和SYB、模擬實訓等創業培訓課程的組織實施;團委和部分二級學院負責“創青春”“互聯網+”等賽事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各自為戰,難以形成合力,出現了權責不清現象,使得創新創業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在對巢湖學院部分教師和學生開展專題調查時發現,超過七成受訪者對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場地、師資、活動的管理歸口不清楚。雖然學院成立有就業(創業)工作領導小組,但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在實際開展中缺乏牽頭單位,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創業實踐平臺和基地建設、賽事活動等缺乏統籌。
創新創業教育不能僅限于某一門或某幾門課程,也不能只針對某一年級或某個階段,應該貫穿全部課程體系和大學教育始終。以美國百森商學院為例,該校的創業課程從第一學年開始一直至第四學年,涵蓋戰略與商業機會、創業者、資源與商業計劃、創業企業融資與快速成長5個方面共十多門課程。[3]然而,在巢湖學院,僅面向一年級學生開設有《創業導論》課,創業選修課寥寥無幾,且學生選課率不高,不到10%。創新創業課程數量少、形式單調,課程內容主要是理論知識教學,很少涉及實踐訓練環節,教學效果不理想。即使學校引入了人社部SYB和模擬實訓等創新創業課程,學生的參與度也不高,近三年的參訓率僅為3.2%。筆者為此在校園里做了“創新創業教育效果”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70%的學生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可有可無,并不重要,創新創業課程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地位十分尷尬。
高校僅靠一己之力無法培養出合格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必須主動強化與政府、企業等社會主體的聯動合作關系。要爭取政府部門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政策措施,通過統籌政校企力量,大力培育公平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企業既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參與者,也是主要受益者,學校應主動對接企業,強化產學研合作,全力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只有形成多方合力支持創新創業教育的聯動格局,才能形成創新創業教育的良好環境。
應用型本科院校要努力整合資源,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學校要認真執行“一把手工程”,打通教學與實踐聯系通道,整合創業學院、眾創空間、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專業實驗室、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學科競賽等校內資源,打破各自為政狀態,構建統一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發揮“1+1>2”效能。還要積極拓展和尋求校外資源支持,目前,政府出臺的創新創業支持政策,對高校在校生的支持力度不夠,導致部分政策在高校校園里水土不服,難以執行。例如,國家針對獲得SYB培訓合格證書畢業生給予創業貸款政策上,就存在手續繁雜的問題,巢湖學院2017屆畢業生有450人獲得SYB培訓合格證書,但是拿到創業貸款的學生僅寥寥3人,政策落地生根并不順利,對畢業生的創新創業支持也難以發揮作用。因此,學校應主動爭取政府相關部門在制定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應從實際出發,降低政策的準入門檻和運用成本,幫助高校對接政策,真正讓學生享受政策紅利。
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該立足辦學定位,突出特色,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地位。要努力打造一支“雙師型”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在通過課程培訓、理論學習、經驗交流和專家指導等方式提升校內創新創業導師水平的同時,還應努力引進校外企業家、HR、行業代表等作為外聘教師,切實增強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力量。要把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根據不同的學習階段,建立全程化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從優化知識結構和重視創新創業教育能力培養的角度,融入經濟學、管理學、公共關系學、風險投資等專業課程內容,為學生量身定制“創新創業+專業”課程。在教學方式上,應理順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關系,通過課堂教學、課外實踐和賽事活動等構建起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多層次、立體化創新創業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