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東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我國知識產權職后教育多依托于大學建立國家知識產權培訓基地,還有依托部分企業建立遠程教育平臺等,截止2017年,國家知識產權培訓基地達到30所,幾乎實現全國均衡性分配,考慮地區因素,地區知識創立力度以及社會需求等方面,科學建立培訓基地,各省范圍內實現省市知識產權培訓基地設置,在知識創造較為集中的城市開設省市級知識產權培訓基地,全方位滿足社會需求。隨著“十三五規劃綱要”的提出,知識產權職后教育獲得國家在政策上更大的支持,同時也煥發了更大活力。
一是增加受教群體,拓寬知識涉及范圍。當今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模式的進步,知識產權職后教育模式的開啟,將知識產權帶進千家萬戶,使得知識不再是高高在上,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知識產權職后教育擴大了知識產權的受教群體,為社會輸送了更多專業人才,滿足社會新興領域對于專業人才的需要,也為更多的社會群體提供了新的創業機會或是更好的發展平臺。二是滿足社會需求,順應時代發展。對于社會而言,這個時代是經濟時代,這個時代也是知識引領未來的時代。知識產權與知識的生命力息息相關,知識產權職后教育平衡了高等教育畢業人才缺失的社會閱歷實務經驗與社會需求過急過大之間的矛盾,為滿足社會需求提供新的人才培養途徑,使得社會的發展更加順應時代的需要。三是緊跟國際步伐,提高國際地位。知識產權職后教育模式的不斷完善,使得國家的發展緊跟國際社會的發展步伐,在新興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在不但進步中成為新興領域的領頭羊。知識的擁有量一定程度決定著國家的創造力,知識產權職后教育開辟專業人才培養的新渠道,同時也為國家國際地位的提升做出貢獻。
四是服務國內發展,創造知識動力。在國家發展角度,知識產權職后教育的發展,為國內社會創造更大的知識動力,營造“尊重知識,重視知識”的社會氛圍。讓社會發展動力逐步從工業力量轉為知識力量,從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創造,服務于國內發展,創造源源不斷的知識動力。
首先,時間分散,教學不成體系。知識產權職后教育受教人群的特點決定了知識產權職后教育的授課時間較為分散,短暫的教學時間內無法體系化的將知識系統講授。這樣的職后教育帶來的后果是社會公眾在結束培訓之后,無法將知識運用到工作之中,較之之前授課群體的實際工作能力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同時散亂的教學使得公眾對于知識產權的認識較為片面,無法更好普及。其次,職業針對性不強。職后教育的社會群體多有自己本身的工作,知識產權職后教育多為泛泛化的知識講授,解決普遍問題,但是社會上存在的特殊問題不容忽視,無法講授具體針對性強的知識,依然無法解決入職人員在工作期間遇到的問題,其自身的工作能力也無法提高。最后,普及力度急需擴大。現知識產權職后教育蓬勃發展,但在部分地區依然沒有有效開展,。在地區分布上呈現向發達地區集中,越發達開設地點越多的態勢。在時間分布上,多集中在專利代理人考試前期,內容多以專利法為主。因此,在地區分布上以及課程內容設計上,普及度較小,需要再次擴大。
第一,合理配置資源,科學教學。知識產權職后教育是社會群體接受知識產權專業教育的重要途徑,為了保證教育的質量和效率,知識產權職后教育應該以省為單位,整合優化職后教育配置資源,充分利用教育硬性條件。整合后的職后教育更為集中,方便在省市范圍內合理調動專業師資力量。在合理整合職后教育開設地點后,應該統計分析省市內知識產權職后教育受教群體所需的知識內容種類以及空閑時間,分批分類型集中化開展知識教育,利用較長的連續時間的培訓,教授專業化體系化的知識產權相關知識。第二,增強職業針對性。知識產權職后教育的受教群體多有自己的專業需求,因此,在開展知識產權職后教育前應該進行社會調查,調查范圍內多數社會人士需要學習的知識種類,進行歸納整理,合理利用資源進行課程設計,專業針對性的進行授課,最大程度的滿足社會群體的需求,實際提高受教群體的實務工作能力。
第三,根據社會需要適當擴大職后教育范圍。如前所述,知識產權職后教育在地區分布以及開設內容上存在缺陷。因此,在地區分布上,知識產權遠程教育應該在教育開設點密集的城市進行資源整合,同時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專業人員去邊疆進行實力支援,志愿邊疆地區的知識產權教育,在進行援疆任務之后進行相應的獎勵,帶動邊疆地區知識產權的發展。在課程內容上,應該進行科學化的社會調查,進行科學規劃,針對性的進行授課,提高培訓效率。
知識產權職后教育是現代社會新興的教育模式,是在知識產權自身發展需求以及知識產權知識需求人才特征共同決定的人才培養模式。由于在知識產權教育領域沒有更多的成功經歷可以借鑒,因此,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完善教育開展方式,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