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貴陽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我國在1978年恢復高考之初,由于國家當時的貧弱,教育資源的局限,招生名額有限,能夠通過全國高考的學生鳳毛麟角,考慮到國家經濟發展對于知識型技術型人才的需要,同時面對廣大社會青年旺盛的求學欲望,高等院校函授、夜大、電大等成人繼續教育應運而生。
高等院校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從開辦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發展歷史,期間為國家經濟發展培訓輸送了大量的人才,是社會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幫助沒能進入全日制高等教育序列的同學圓了大學夢。繼續教育的學生從十幾歲到幾十歲不等,來自各行各業,就讀繼續教育的目的和動機也不一而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學歷需求。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同志極具前瞻性地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隨之,引發了整個經濟社會對知識人才的重視,擁有高等教育學歷的人員在就業、待遇、職業發展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這極大地刺激了全社會的學歷為導向的求學需求。近年來,在一些單位對專業對口的學歷也有要求,使得一部分同學是已經取得了本科學歷的學生,來獲取第二專業的學歷/學位。
第二,求知需求。由于高考制度的限定,使得一部分有求知欲望的學生不能進入高等院校這座象牙塔,但對知識的渴求,促使這一部分人通過電大、夜大、自考、網絡教育等形式,參加成人大專、本科學歷層次的學習,更有一些專業不對口的同學,通過繼續教育的渠道,學習相關專業的知識。求知若渴的他們在繼續教育體系中,得到相應的培養和教育。
第三,夢想需求。我們看到在繼續教育序列的學生中,也有一部分既不是為了取得一紙文憑,也不是工作生活中的知識,他們只是為了圓自己一個大學夢,或者把學習當作自己的一個生活方式。德魯克說他每三年要學習一個新的專業,在我們的繼續教育體系里,也不乏這樣積極求取新知的人。
高等院校繼續教育經過這近四十年的發展,一直作為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有力補充,所以一直受到全日制高等教育的發展的影響。這期間影響最大的就是自1999年開始的,基于解決經濟和就業問題的擴大普通高校本專科院校招生人數的教育改革政策,簡單來說即是自1999年開始的高等教育(包括大學本科、研究生)不斷擴大招生人數的教育改革政策。擴招源于1999年教育部出臺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適齡青年的15%。進入2008年后,教育部表示1999年開始的擴招過于急躁并逐漸控制擴招比例,但在2009年環球金融風暴的背景下,教育部又開始加大了研究生招生比例的調節。2012年4月,教育部發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今后公辦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規模將保持相對穩定。至此大規模的高等院校擴招告一段落。
但恰恰是從2012年起,高等院校繼續教育的招生規模在持續增長之后,出現了下降趨勢。這個現象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在接下來的五年里,這一下降趨勢一直在持續中,這引起了業內人士的思考,高等院校繼續教育的問題出在了哪里,面對的機遇和挑戰是什么呢?
首先,從市場的角度看,是總體生源數量的下降。一方面連續十四年的高校擴招直接導致了生源的相對減少;另一方面,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學歷需求人口的降低;又一方面,是人們觀念意識的變化,不再盲目地追求高文憑,除國家公務序列和事業單位外,創業或就業中文憑不再被格外看重,能力重于學歷的觀念已深入人心。這三個方面都導致“學歷需求”型的學生生源數下降。
其次,從辦學的主體看,各高校的辦學意愿也在逐年下降。一方面,各公辦高校越來越重視迎檢評估、升本申碩等工作,繼續教育由于其難于管理的特性,使得各辦學高校都在主動壓縮辦學規模,以免影響其審核評估等主要工作。另一方面,本科高校過度擴招造成高等教育質量下滑,師資力量不足,很難抽出精力來保證繼續教育的教學質量,也在客觀上制約著繼續教育的發展。
最后,從辦學的效果看,繼續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教材、課件,這是一筆非常可貴的財富,具備了完整的知識結構。但面對知識更新快,學生對教學的要求高等現實情況,繼續教育在教學效果上越來越力不從心,社會對于繼續教育序列的學生的能力水平認可度不高,反過來也削弱了繼續教育對于“求知型”學生的吸引力。這些學生紛紛選擇轉向社會上各種價格不菲的技能培訓。
二十一世紀,世界經濟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每一種新科技的出現,隨之而來的都是嶄新的行業和機遇,大企業越來越多地被小企業打敗,傳統金融所受到的沖突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未來的競爭是知識的競爭、人才的競爭,誰擁有了最先進的知識,誰就擁有了決勝權!
人們對一帶一路、對亞投行、對大數據、對互聯網+等新名詞、高新科技充滿了好奇與期待,他們知道機會就在身邊,他們感覺到發展的滾滾洪流。政府找到我們,請我們為地方經濟的建設培訓人才,學員找到我們,希望得到最新的、最系統的新知,他們需要學習,否則他們就會被發展無情的拋棄!于是,我們看到一方面是傳統繼續教育的衰落,另一方面是新的機遇的挑戰!
高等院校事業單位改革在即,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意識到在不久的將來,繼續教育學院在院校中的重要地位。我們該如何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七個方面入手。
第一,梳理好自身的辦學定位,立足經濟發展,精準定位培養目標。十八大以來,我國更加重視教育事業,一方面全面提高等院校的教學和科研水平面,另一方面加大中專職業類學校的投入力度,努力培訓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繼續教育面對的是在職人員,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是辦好繼續教育必須回答的問題。“我們的事業是什么?”“我們的事業應該是什么?”“我們的事業將會是什么?”這是德魯克要求教育機構必須自己回答的問題。我們應獨具使命,并因此獨具特色,我們不是全日制的學校,也不是職業培訓學校,那我們是什么?我們將怎樣吸引到屬于我們的學生,我們將幫助他們在職業生涯中獲得成就感,并為某一領域的發展作出卓越的貢獻。
第二,打破學歷教育與技能培訓的壁壘。一直以來各繼續教育學院的部門設置都把學歷教育與培訓分開,因為通常他們面對的是不同的群體,但這樣做是不符合時代特征的。學歷教育的學生,無論是“學歷需求型”還是“求知需求型”,都希望能獲得更加貼近工作的知識和教育,將學歷教育與技能教育結合起來,能更充分地發揮各自的優勢。就象我國的軍隊改制,由原來的陸、海、空改為現在的五大戰區,以應對以聯合作戰為特色的未來戰爭。組織機構是為組織的戰略服務的,過去的組織形式在未來將成為一種障礙,因為它不但沒有形成合力,還自發地建立了壁壘。
第三,打破校際辦學壁壘,整合優質資源。因為蒂姆·伯納斯·李等科學家在發明了萬維網后,他們深刻地知道這對于世界的意義,所以他們放棄了萬維網的版權,讓當今世界的人們可以如此便捷地使用互聯網。幕課、網易公開課等也因此能夠提供大量的優秀資源供人們學習。在美國大學之間的學分互認再平常不過,他們實現了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也給學生以根據需要選擇更加合適更感興趣的課程的機會。中國是一個大國,教學資源豐富,如果能實現共享,既不造成資源的浪費,又可為學員提供更多更好的選擇,更促進各高校,各位老師形成自己的特色,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
第四,發揮新科技在繼續教育中的作用,充分發揮高校繼續教育的平臺作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都為繼續教育提供了新的工具,一方面在線學習成本越來越低,資源越來越豐富;另一方面,對學員學習情況的把握也可以通過大數據來提供支撐,更好地輔導和支持學員的學習;再一方面,VR(虛擬仿真)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必將為繼續教育的實訓課程帶來新的發展。如果各高校繼續教育平臺的互聯互通能夠實現的話,也必將強化以上這些功能;又如果這個互聯互通的平臺能夠同時向社會培訓機構開放,相信更會增加其集聚效應。
第五,兼顧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長期發展。目前各高校繼續教育學院,都以各種形式或多或少地承擔著在職培訓工作(通常為非學歷教育),這些培訓主要是與地方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認證培訓,或職業資格培訓。這些培訓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極少數繼續教育學院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專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繼續教育的長期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這種辦學很值得學習和借鑒。不停變幻培訓內容,沒有主要的培訓特色,將是繼續教育后勁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各高校的繼續教育學院,可根據地方經濟特色,以及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如行業熱點等),再結合自身資源優勢,摸索出自己的辦學特色,為學院的長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六,專業師資隊伍和兼職師資隊伍相結合,創建特色專業。過去繼續教育學院的教學通常由各教學學院完成,培訓工作或整合校內資源或整合校外資源,繼續教育學院本院更象是一個招生機構或者是職能部門,往往并無教學資源,這與未來繼續教育學院的發展極不相符。繼續教育學院需要清晰定位,辦出特色,那么就應該擁有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師資資源!兼職師資隊伍無法支撐辦學特色的形成,術業有專攻,知識經濟需要專業、專注,社會發展人們會越來越理性,淺嘗輒止的辦學遲早會被湮滅。
第七,嘗試建立以動手能力為主的畢業考核機制。我國古代分文科狀元和理科狀元,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確實有些學生只對動手的事物感興趣,教育評價體系的單一化是不合理的,必須予以革除,讓那些動手能力強的人也能得到相應的認可,是對人才的尊重。新的繼續教育需要新的評價方法。毛主席說,“我勸天公重抖擻,不居一格降人才。”繼續教育是學歷教育的補充,是全民教育的平臺,是終身學習的基地,我們的辦學,我們對學生的評價要不居一格,為社會的發展和建設更好地挑選和評價人才。
教育是大國之根本。國家提倡全民教育,終身教育,繼續教育承擔著格外重要的責任,做好自身辦學定位,充分挖掘自身資源優勢,以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對社會和學生負責態度辦好繼續教育是新時代賦予繼續教育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