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準扶貧,其開展的核心力量是國家,屬于國家的扶貧戰略內容。通過對地理信息技術的引用,堅持扶貧工作,利于精準扶貧效率的提高。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是精準扶貧的模式,既依據各貧困地區及貧困對象,實施不同的扶貧政策,堅持精準識別及分級與動態管理的理念,利于扶貧資金與物資的合理化分配。文章依據對地理信息技術的闡述,提出的其在國家扶貧工作的應用,對我國扶貧工作的信息化發展具有理論性意義,對國家扶貧資金的有效利用具有現實性的指導意義。
地理信息技術屬于一項綜合技術,是有四種技術組合而成的,分別是GIS、RS、GPS以及數字地球技術。其中四種技術對于我國的精準扶貧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其中,GIS與RS的影響最為明顯。GIS技術,屬于一種空間信息系統。其運行原理是以計算機軟、硬件的支持為基礎,收集、分析、管理、存儲、描述及展現等地球空間中有關于地理的一切信息[1]。GIS既是信息系統,又是信息技術,其主要管理的對象是地理空間關系及其相關的數據,包含空間定位、遙感圖像、圖形數據等。RS技術,其基礎是航空攝影技術。通過運用遙感器,對地表物體進行探測,依據不同物體對于波普的反應差異,將地表不同的物體進行識別。部分研究人員將RS的原理具化成是對遙遠物體的一種感知。通過在飛機、衛星等空中飛行物上安裝的遙感器,對地面相應信息進行收集,經過分析,完成對物體的識別任務。RS技術,其特點有獲取區域范圍廣、信息獲取量大、信息獲取周期短,速度快等。
扶貧數據層的建設,主要包括的數據庫種類有五種,分別是地形數據庫、空間數據庫、影像數據庫、貧困人員信息庫及扶貧成果評價庫等。地形信息庫,其信息是全國各地區地形的基本概況,主要包括的是扶貧區的地形圖、行政劃分圖及比例尺不同的地理信息等。此庫中,GIS技術的應用,可為國家的遙感監測和信息管理基礎視圖,有利于貧困地區地形的可視化顯示。空間信息庫,其信息是國家各地區的空間數據,包括農田、飲水、定居、道路、生態、電力及水利工程的空間劃分信息,精準扶貧區的相關空間數據。影像信息庫,是對遙感技術獲取到的相關信息的存儲,其包括的內容與空間細信庫相似,運用RS技術,將不同區域不同階段的影像,通過不同的分辨率進行展現。該信息庫可為國家提供扶貧依據。扶貧人員及成果信息庫,是被扶貧人員基本信息、動態信息。扶貧效果評價信息的存儲庫,可以使得國家對于貧困或脫貧人員的信息及精準扶貧的效果進行實時掌控。
信息技術在服務層的應用,可為扶貧提供地圖及網絡服務。依據模塊需求,可分為信息訪問、分析、網絡服務、生成報表及GIS等服務接口。信息訪問口,創設訪問權限,并對地理空間數據依據實際情況實時進行增、減及修改等操作,可為技術應用于扶貧創造條件。信息分析口,依據扶貧地區的空間信息及屬性,對獲取的數據實施分析,是扶貧工作信息收集、分析的主要服務口。網絡口,主要是對其他服務口進行封裝,為國家提供相應的網絡數據[2]。生成報表口,其主要應用的是Excel表格,將相關的扶貧信息、地理信息、空間信息等整理成報表,以便國家人員的查閱,并未扶貧中各模塊的調用提供便利。GIS口,主要應用的是GIS技術,可為影像、地理及空間信息提供支持,促使OGC完成地圖發布工作,并依據相應的信息反饋將相關信息進行回收。
通過對各模塊的調用,將GIS與RS技術進行結合,可將信息管理檢測系統進行完善,進而實現對貧困區域扶貧信息、數據分析、成果信息以及貧困人員信息等收集與使用,利于提高扶貧工作的識別度與管理水平,確保精準扶貧順利開展。地理技術的使用,扶貧流程與其功能相統一,實現資源共享,有利于扶貧系統通用及可實施性能的提升[3]。扶貧系統的主要內容是反應貧困區發展現狀及國家對其實施扶貧的總體規劃,其包含的分析方法較多。例如,區域法、影像法、數據挖掘、成果評價及分類統計法等。用過引用地理技術,對扶貧相關信息進行分類統計與分析,利于國家實現對扶貧工作的管理。
言而總之,信息技術的引用,既可提高扶貧工作的效率,又可為國家各地區貧困人員獲得國家的扶持提供保障,利于扶貧工作由傳統的粗放型轉變成為信息化的集約型,更有利于貫徹落實“真扶貧、扶真貧”的理念,為貧困人員提供脫貧機會。近幾年,我國的地理信息技術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使得地理信息成為國家各項事業發展基礎數據。文章針對地理信息技術的內容,提出了數據層應用、服務層應用以及系統層應用等信息技術在扶貧工作中的應用,希望能夠對我國扶貧政策的實施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劉明東,侯岳,鄧學鋒.測繪地理信息服務于精準扶貧的研究與實現[J].河南科技,2017,12(07):18~19.
[2]王毓鈐.地理信息技術在精準扶貧中的應用[J].華夏地理,2016,15(07).
[3]何永剛.基于地理信息的甘谷縣精準扶貧系統設計與實現[J].礦山測量,2017,45(0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