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課改項目中明確提出,為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提升高校畢業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應當在教學過程中融合更多社會資源進入課堂,使高校培養的人才能夠在短時間內適應市場環境,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經管類人才作為我國社會的主要人才缺口,為縮小與世界主流教育體系的差距,近年來經管類專業已經成為高校專業中發展最快的專業之一,但經管類人才數量的提升并不能顯著改變我國人才缺口的現狀,由于經管類專業的特殊性,在課堂中進行封閉的理論教學并不能有效改善學生綜合能力差的事實,因此,構建基于校企深度融合下的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對推動經管類專業教學改革,培養多元化應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學術界和教育界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案一直報以關注,隨著經管類人才缺口的不斷提升,近年來學術界加快校企融合的呼吁聲再次高漲,為高校學生提供更為充沛的社會資源,促進企業與高校融合辦學已經成為一種共識。祝傳化(2016)在文獻中指出,我國經管類人才的教學質量低下,教材與市場直接的對接存在嚴重問題,滯后于市場環境變化,導致我國經管類學生的培養局限于保守的理論階段,實際應用能力極差,根本無法適應社會的高速發展[1]。劉明(2017)認為,校企融合教育是素質教育落實的關鍵渠道,所謂素質教育不僅是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還有學生對理論及技術應用能力的要求,對經管類學生而言,為適應現代企業需求,為社會培養更為專業、招之即用的人才,必須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社會資源和實踐渠道。劉蓮(2015)在文獻中指出,應用型是經管類專業的最大特點,因此經管類人才的應用與實踐能力是評估其學術水平的標桿,提議將實踐操作能力納入績點評價體系,使學生和教師都能根本性的重視應用型教學的重要性,避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脫節。總體而言,學術界和教育界都認為經管類人才的培養應當建立在校企融合教學的基礎上,只是對具體的構建方式存在不同的解讀[2]。
自上世紀末,我國開始了對高校教育體系的擴招計劃,截止2017年,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已達790萬人,較1998年提升了685%,由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數量不斷提升,使得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也從探索走向成熟,為國家輸送了大量高端人才,這些高校畢業生進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為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隨著高校畢業生數量的增多,教學質量又稱為社會各界津津樂道的話題,有人提出我國高等教育的優勢資源都集中在985、211等重點大學,其余的廣大普通本科和職業院校由于生源質量和師資水平的限制,實際培養出的人才無論在理論應用上或是實際操作上都難以達到社會的需求,這也不禁讓人思考一個現實的問題:發展高等教育的意義體現在哪里?如何有效提升我國高校的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實用性人才?在2011年的最新教育部新課改方案內,教育部高層明確提出了“加強貫徹素質教育,為培養社會真正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深化教學體制改革”的建議。而改善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情況,更好的培養更多應用型人才的根本方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吸引更多社會資源進入校園,拉動企業與高校聯合辦學,由企業為學校提供更為系統、專業的實踐機會,同時由高校為企業直通式的輸送應用型人才[3]。
在經管專業教學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學生的思維不受課本和理論的束縛,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拓寬學生視野,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能夠更好更快的適應市場環境,成為真正招之即用的優秀人才。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學校可定期組織內部的創新應用大賽,并將比賽成績與學生學分掛鉤,取得優秀成績的學生能夠在競爭中占據顯著優勢,并有機會參與省級和國家級的商務大賽或技能比賽,讓這些在競賽中獲獎的學生能夠在畢業答辯中和科研項目中擁有更多主動機會。筆者認為這種先進的管理體制能夠使得學生始終保持學術創新的積極性,并將創新意識作為一種常態,保留在實踐應用當中[4]。
校企合作是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基礎,也是學生進行實踐應用教學的重要平臺保障,為加快適應市場需求,在校內構建經管類專業的專屬實踐基地,才能為學生應用實踐提供足夠的操作空間,進而為強化實踐應用,幫助學生深化理論認識提供了渠道。目前在應用型高校中建設有針對性的實訓基地已經成為趨勢,有的學校甚至已經建成以多功能實訓室為核心的綜合經貿管理類校內實踐基地,基地環境完全依照大型上市公司內部結構進行復制,使實訓環境能夠與社會企業實現無縫對接,使學生與企業之間的緊密度得到進一步提升,這一實訓基地的建設模式值得借鑒,也必將推動校企合作的進一步深化。
校企融合辦學的核心是企業與高校之間的無縫對接,為推進校企合作的進一步落實,校方可以在推進實踐融合辦學的過程中,聘請企業管理層人員為外聘教師,由企業管理人員直接參與課程設計與實踐輔導工作,并可開展一系列諸如企業冠名學院、企業進課堂等合作實踐活動,刺激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進一步加強企業與高校之間的對接。具體措施如下:首先,由企業管理人員之間負責課程設計。高校教師在理論研究方面處于優勢,但長期受到校園環境限制,導致教師在理論應用方面的能力并不能對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有效幫助,某種意義上講,教師的課程設計本身已經與企業和社會之間形成了脫節,因此有的學校在校企融合辦學實踐中,多次邀請企業CEO、CFO作為外聘教師負責設計校企融合辦學的課程內容,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積極采納企業家建議,促進課堂與企業之間的有機結合。其次,發動企業家進校園的交流活動,定期邀請專家學者以及具備企業家身份的管理人員進入學生開展教學或培訓講座。學生通過了解認識企業家的創業經歷和管理經驗,從中吸收有效的實踐知識,為充實自身學術認識提供了捷徑。最后,強化校企對接,讓學生進入企業,將企業帶入校園。由企業定期組織學生進入崗位進行實訓,與學生達成更為密切的合作意向,由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并由高校向企業直接輸送人才,將人才供應鏈提前延伸至教學中,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以及培養應用型人才提供更為豐富的資源。對高校而言,應當正確認識和明確人才的培養目標,加快推進學術型院校向應用型院校發展,將培養應用型人才和實踐性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就業率,培養出理論與技能雙贏的復合型人才,為社會培養出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的優質畢業生。
實踐教學體系的提出為改善我國應用型人才匱乏,經管類專業教學水平偏低的現狀提供了契機,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引進更多社會資源構建校企融合的教學環境至關重要。高校應當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建立健全完善的實訓管理體系,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專業實訓機會,呼吁企業更多的進入教學進行講學,促進學生與企業人才之間的對接,合理優化培養流程,為推動我國應用型人才教學體制改革奠定基礎。望本文研究內容得到相關院校及企業的重視,讓企業和高校為人才培養發揮更多社會責任,喚醒人才創新意識,使高校應用型人才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為社會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參考文獻:
[1]劉紅軍,張英彥.校企深度融合的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7,34(13):63~66.
[2]肖才遠,張桂菊,唐杰,等.“校企融合”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6(9):5~8.
[3]陳偉,左艷.校企合作模式下應用性創新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經濟研究導刊,2016,32(12):115~116.
[4]張桂蓮,張海清.基于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農學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科技創新導報,2016,13(1):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