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啟蒙時期,在小學階段向學生傳授國學,就是教他們用傳統文化做生命的底色。可見,讓學生從小接受中華經典美文熏陶,不僅可以使學生從中感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孩子們的人格,提升孩子們的素養,使其具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目前借助多媒體配合教學,是傳統教學模式的進一步改革,而趣味性是多媒體本身顯著特征的表現,它具有豐富的畫面、優美的聲音等特點,是傳統教學模式不能夠體現。多媒體可以更直觀的在學生面前展現,使學生可以欣賞豐富多彩的畫面,聆聽優美的聲音,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欣賞、聆聽大自然美景和聲音的感覺,從而可以增添教學無窮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對多媒體教學產生好奇心理。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好奇心理,利用多媒體從各方面向學生傳遞知識的信息,可以幫助學生集中課堂學習注意力,推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例如,我在開展“弟子規”相關教學活動時,我會根據弟子規不同教學的內容,為了使學生能夠真正掌握內容中所講解的典范性故事及值得學習的內容,我事先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播放弟子規故事,讓學生能夠在觀看故事視頻的過程中,體會學習良好道德的重要意義,引導學生能夠把看到的好習慣正確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從而使國學教育真正實現教學的目標,幫助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可以全面健康的發展。
國學教育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也是語文新教程改革提出的教學標準。但是,若想使學生能夠有良好的品德,那么就需要教師長期對學生進行國學教育的熏陶和知識的滲透,促使學生能夠在心理上對國學學習有深厚的理解,從而能夠積極主動的開展國學學習,提高學生各類素養指標。例如,我在開展日常教學活動時,會在每周二上午第一節課做為國學教育的朗讀比賽時間,我會在比賽之前,提醒學生在課外搜索一些自己認為比較優秀的國學文章,在課堂上朗讀給大家,隨后我會根據每一位學生朗讀的情況和文章的價值進行評分,對于優秀的學生進行適當的獎勵。并且,在學生朗讀的時候,我會事先把學生朗讀的文章進行了解,并且我還會對文章進行錄制朗讀,然后在學生朗讀過程中,情感表達錯誤或者朗讀不具有連貫性的情況,我會及時給予指導并向學生講解文章的意義,同時還會把我錄制好的朗讀音頻向學生進行播放,讓學生結合我的朗讀音頻進行對比,理解錯誤之處,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朗讀水平。
國學教育本身理論性較強,主要以古文為主要內容,且需要學生理解的內容多,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枯燥無味的現象,從而失去對國學學習的信心。所以就需要教師在開展國學教學時,積極探索獨特的教學思路去引導學生學習過程,并且降低學生學習國學的難度,讓學生能夠在愉快的學習中掌握國學知識,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例如,我在開展三字經的教學時,如果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死記硬背的去記憶,由于三字經內容很多,學生可能當時能夠記住,隨后會隨著學習內容的容量增加,會對學過的知識忘記或者混淆。因此,在幫助學生真正理解三字經內容的道理以后,我就把三字經改編成一種音樂節奏形成一首歌曲,讓學生記憶,這時候學生就會對其感興趣,學生便可以在輕松的音樂中背誦國學,不僅能夠欣賞音樂的美妙,并且還有效改善的學生學習的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同時對國學內容也有一定的深刻記憶。然而,學生也可以把國學歌曲放在手機或者電腦上隨時聆聽,實現隨時隨地都能夠很容易學習國學的目的,進一步達到教師國學教育的目標。通過這樣把音樂和國學知識相互結合,使國學教育活動充滿活力及趣味性,豐富了教學內容,達到學生強化記憶國學的效果。
總之,在目前小學國學教育中,不僅需要教師在轉變傳統教育教學理念的前提下,還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入手,借助數字化教育資源與國學經典教材的融合,依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按照教育學心理學的原則,在小學階段課堂內外對學生進行國學啟蒙教育,使國學啟蒙教育情境化、趣味化、生活化、吟詠化,從而達到陶冶學生高雅情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周文.淺談國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14):274~275.
[2]張坤.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國學教育[J].新課程·小學,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