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夢君/浙江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榜樣是一種道德信仰,是一種精神力量。任何時期,社會的發展、民族的振興都需要榜樣的引領。而榜樣所發揮的作用又決定了對其傳播及宣傳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如今的榜樣教育還面臨著由網絡新媒體所帶來的新變化及問題,對其有效性的研究更是迫在眉睫、不容忽視。
傳統意義上的榜樣教育,往往是以現實中的人與事跡為宣傳內容,借助于口頭、報紙、廣播等途徑,進行的單向度傳播,集中體現為以下四個特征。
傳統意義上的榜樣教育,傳播路徑多為自上而下式的,權威性較強,教育方式上也多為灌輸式為主。
傳統意義上的榜樣教育,局限于傳播介質的特性,榜樣宣傳教育時多為口頭、文字式的表揚及鼓勵為主。
傳統意義上的榜樣教育傳播途徑少,導致受眾群體范圍有限,往往局限于一定區域的某些特定群體。
傳統意義上的榜樣教育,因以單向傳播為主,受眾群體多為被動聽取或看到,接受榜樣信息的主動權較少。
新媒體環境下的榜樣教育,以現實或虛擬信息為宣傳內容,除傳統媒介外,利用網絡、手機等途徑,憑借QQ、微博、微信等平臺,進行短時段、高頻率、多聲效的強化式傳播,集中表現為以下四個特征。
第一,傳播方式的發散性。與傳統意義上的榜樣教育相比,新媒體環境下的榜樣教育傳播方式更為靈活,既有自上而下式的,也可以由下而上式, 打破了權威信息壟斷,更多的是以點為中心的發散式信息傳播。
第二,傳播形式的多樣性。新媒體環境下的榜樣教育除口頭、文字等形式外,還采用視頻、動畫、廣告、音樂等聲效形式,使之更為形象與真實。
第三,受眾群體的無限性。借助新媒介傳播的榜樣教育,由于其傳播技術及方式上的發展,打破了信息傳播在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之受眾群體無限擴大。換句話說,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讓榜樣傳播無處不在。
第四,受眾群體的主體自覺性。傳播技術及平臺的開發,讓受眾群體不僅擁有了信息傳播的主體權利,而且在接受信息過程中也實現了主動自覺,如對榜樣的自發學習及反饋評價等。
新媒體環境下的榜樣教育,相較于傳統意義上的榜樣教育而言,在技術及方式方法上都有了較大的發展,但因新媒體的海量信息、多元價值觀等所帶來的問題也是不可小覷的,如借助技術手段制造的不良行為,歪曲的事實真偽,抹殺的歷史真相等。因此,在真確對待并借助新媒體技術時,榜樣教育要堅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榜樣作為道德楷模,時代精神,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是積極向上、健康有益的。從戰爭時期的革命榜樣,到改革開放時期的知識榜樣,再到如今的精英榜樣,榜樣隨著時代需求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但唯一不變的是,各種類型的榜樣其身上的道德品質都是趨于正向的,經得起社會評價與時代考量的,換句話說,榜樣的選樹對象應是要具有正能量的載體,是要值得大力倡導和鼓勵的。
榜樣教育是一項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對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大眾化有著重要作用。而且其作用的發揮不僅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對新媒體網絡環境建設亦有積極影響及推動作用。因此,榜樣教育永不會過時,任何時代都需要榜樣的傳播、宣傳及引領,以此來推進全民道德素質的提升和全社會文明風氣的營造。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榜樣教育創造了全新外部環境。既有來自技術便捷方面的優勢,又有信息魚龍混雜方面的風險。教育者在借助新媒體環境進行榜樣宣傳時,就需要理性運用相關技術,培養擁有辨別真偽、規避風險的能力, 將新媒介優勢擴大到最大,對諸如混淆視聽、編造事實等惡意行為,則加強正面的輿論引導、及時的網絡監控及后期的榜樣跟蹤及保護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