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培華學院
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這是指導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提出了要堅持“以人為本,公平共享;四化同步,統籌城鄉;優化布局,集約高效;生態文明,綠色低碳;文化傳承,彰顯特色;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的主要原則,最終必須要達到解決“三農”問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重大目標。2017年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過去五年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糧食生產能力達到一萬二千億斤,城鎮化率年均提高一點二個百分點,八千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2017年十九大報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提出和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提出了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的目標和路徑,并規劃了到2050年將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藍圖。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規劃的演進和完善為今后中國全面地解決三農問題和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大跨越、大發展,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水平的極大飛躍,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全面來臨,我國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能力的長足進步,勞動力要素在城鄉之間的頻繁流動,知識和信息傳播的溢出效應在引領新農村變革與發展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顯著,這些都成為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進程的重要前提條件和推動力量。
我們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理念來改造和提升農村,必須首先解決“人”的發展的問題,即與從事農業相關的勞動力要素的數量與質量如何能夠科學配置的關鍵問題。全要素生產率理論特別把技術進步要素引入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解釋,而技術進步的行為實現必須附著在具體勞動力資源中才能進行學習、交流、傳承和創新。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首先通過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促進各類信息在城鄉之間的充分流動,促進各級各類優質教育下鄉和科學技術下鄉,充分發揮優質教育和科技文化對社會資源的集聚、整合和輻射功能,并著力解決各層次教育服務產品供給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壟斷現象、抽血現象和馬太效應,加強對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持續不斷的教育培訓和素質提升,這是解決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根本所在。
根據國務院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領導小組、國家統計局2017年12月15日聯合發布的“三農”數據,2016年末我國已有在工商部門注冊的農民合作社179萬個,其中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這些農業經營單位中,有很多是農業產業化鏈條中大型上市公司和企業集團的分支機構和合作機構,在促進農業投入中“物”的投入的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方面,可借助企業優勢在各層次的公開市場平臺中來吸引優質的金融服務和財稅服務,形成區域和全國統一的要素資源配置市場。
能源的消耗也是影響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素之一。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主要的就是環境和資源的承載能力達到極限而面臨的轉型問題。不僅大中城市能否可持續發展面臨這個難題,新型城鎮化建設也必須充分考慮和化解這一難題,尤其是能源如何集約利用的問題,以及城鄉人口加速雙向流動后帶來的環境和資源承載強度的有效提升和應對的問題。
“制度”要素也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這里的“制度”主要指政府層面提供的各級各類有關協調各要素關系的法律規范。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應由國家級層面主導建立統一、規范、標準的新型城鎮化制度體系,如社會保障制度、財會管理制度、能源管理制度、政務信息化管理制度等,用不斷完善的制度體系來提升影響經濟增長各要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和產出效率,為可持續發展戰略保駕護航。
當前到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但是攤大餅式的城市擴張發展方式已經使得我國經濟增長走到瓶頸階段,必須大力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堅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顯著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加快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只有現代化農業的健康發展,才會有各行各業的健康發展;只有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才能有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只有農民的共同富裕,才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目標。
[1]安樹民,張世秋.經濟學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歷史追溯及中國的實踐[J].學海,2017(02):162~167.
[2]任遠.可持續城鎮化:將可持續發展內嵌于城鎮化進程[J].社會科學,2017(02):66~71.
[3]楊佩卿.新型城鎮化視閾下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路徑選擇[J].當代經濟科學,2017(01):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