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芳 /云南師范大學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和新課程改革的蓬勃發展,社會需要師范院校的職前教育到位,教育實習作為最有價值和最有幫助的必不可少的實踐教學課程,越來越受到師范院校教師和學生的重視。通過實習,師范生將完成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嬗變。[1]因此,教育實習對于師范生來說是一個起點,是師范生走向教師生涯必不可少的環節,對師范生走上教師崗位具有重要的意義。
師范生教育實習必定要回到中小學。[2]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教師教學的真實狀況,自己也能真正學到相關的教學經驗。本次教育實習對于我來說并不是首次,在2015年9月——大四第一學期,我就參加過一次教育實習。而這一次——2017年9月到12月,是我研究生階段的教育實習。兩次實習雖然都是教育自主實習,但又有很明顯的對比:第一次實習我回到了我的母校——一個鄉鎮初中,這里的師資條件比較差,學生資質也一般。學校開學的第一天我去報到,恰逢一部分新教師的培訓還沒有結束,七年級的新生又剛剛入校,很缺教師,我報到后馬上就被分配為代理班主任,管理七年級一個新生班。我當時唯一的想法就是我能行嗎?但是沒有機會給我思考或反駁。就這樣,一個剛出校園的學生,就當了七年級新生班一個周的代理班主任。這其中的滋味不言而喻。而且,根據之后的了解,我發現整個學校只有一名專業的歷史教師,但也不僅僅只教歷史,還兼任語文教師,不過這種情況在農村學校中很常見。在這里,教學上比較隨意,特別是對屬于“副科”的歷史更是如此。沒有老師指導,想怎么上就怎么上,更多的是跟著課本隨便看看、念念就可以了。我是從這里出去的,可以說是非常熟悉這里的教學套路,我理解鄉村教師由于先天不足帶來的各種困難,懂得教師開展教學的不易,深知學生求學的不易。可初來乍到的我內心有一種莫名的熾熱,不禁在心里問道:“難道貧瘠的山區不能開出嬌艷的花”?
由于種種原因,在大四的實習沒有多久就結束了,雖然自己也在真正的課堂上實踐過,但對自身的幫助相對較少,一是沒有專業教師的指導,自身的提高不明顯,只是對課堂有一小點兒的實踐和感悟;二是對學生的愧疚,只由我自己的方法來上課,沒有考慮到他們的需求,現在想著都感覺挺對不住當時的學生。但在這里,感觸最深的是還是老師和學生,對教師來說,教學上可能沒有多少創新,但是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溫情讓人感動。沒有現代社會中所謂的“關系”、家長與教師之間的“送禮”等等,對每一個學生,教師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就學生來看,他們很尊敬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相處都很融洽,一個班級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這樣的學校其他的不說,氛圍是很溫馨的,給人很舒服的感覺。
2017年9月,我開始了我人生中的第二次教育實習,實習的地點是昆明市第三中學,屬于昆明公辦中學中最好的中學之一,對于實習生,他們有嚴格的管理制度,也有很多要求,但正是這些嚴格的管理才造就了他們的知名度。教師和學生的能力都很好,老教師不是老學究,而是在隨時提升自己,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學到老”。新教師在老教師的帶領下成長得也非常快,我聽過一些剛入職一兩年的老師上課,很有感覺,有思想,有能力,有想法。是很多農村中學教師所不能比的。在這里我進行了教學和班主任實習,收獲了很多,最大的收獲就是教學思維的轉變,認識到歷史還可以教的這么教,歷史課原來這么有趣。
見識了城市中學里老師們的教學,對比我大四時實習的鄉鎮中學,我初步了解了鄉村和城市中學的差異。首先,教學環境上,農村地處偏遠山區,交通、經濟等的落后也就導致了教育的落后,孩子們從小就沒有受過多少好的教育,很多方面的發展也就不如城里的孩子;而城里的孩子從小就在比較好的幼兒園上學,參加各種培訓班,從各個方面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其次,從教育資源上,農村地區沒有太多的教學資源,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還改善了很多,許多教學資源可以網絡共享,但是,實地教育資源卻是少而又少;城市則相反,其他的不說,圖書館就能有很多資源可供學生選擇和學習。最后,從學生家庭對教育的態度上,農村家庭父母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沒有能力指導孩子的學習,且大多在外務工,希望獲得更多的報酬,改善家庭經濟情況。對孩子的教育就很難上心,最多也就是在口頭上教育孩子要好好學習,學生的學習更多是靠自己的自覺。城市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對較好,對孩子的教育也很注重,從孩子出生開始,就計劃好了要送往哪所幼兒園、在哪里讀小學、初中、高中等等,應該培養哪些興趣愛好,讓他們能在學習之余,學習至少一門特長,為以后的生活鋪好路。但是,通過筆者在兩所學校的親身體驗,發現鄉村中學和城市中學之間最大的差別不在于教育資源或生活環境的不同,更重要的是教師的教學思維和對教學的要求不同。
城市學校的教師對教材和課堂精益求精,在應試和升學的環境下努力讓自己的教學變得更好,使學生不僅能學到知識,也能學得愉快。教師為了做到這點,堅持“活到老,學到老”的思想。社會在不斷發展進步,他們也在隨時了解社會動態,了解時事政治,同時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要學習很多新的東西,了解學生以及他們所關注的熱點在哪里!這樣,就能根據實際情況,結合自己的知識,把課堂教學變成愉快的課堂、有質量的課堂。此外,有很多教學方法也值得借鑒,比如課前5分鐘的“歷史上的今天”,自編歷史“三字經”等,既有趣味,又能增加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和記憶。
鄉村學校,對教學的要求相對較低,在教學上教師可能沒有多大創新和成就。究其原因,還是由于地區條件的限制,一是大多師范生不愿意去農村教書,導致農村中小學很缺老師。一個教師教學的不僅僅是他所學得專業科目,還會兼顧很多其他科目;二是學生父母大多在外務工,對孩子的管教不到位,而初中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學生大多容易叛逆沖動,不好管理。學校為此給出類似“安全第一,其他第二”的指示,使得教師沒有足夠的精力來設計和學習自己的專業。為此,教師慢慢就可能出現職業倦怠,對課堂教學的效果也就不太注重了。
不同的學校給了我不同的教學思想,此次在昆明三中的實習,對我的影響很大,讓我了解到學無止境,更是理解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實含義。沒有什么課程是無趣的,無趣的課程只是因為有了無趣的教師。希望在我以后的教學生涯中,我能把教師這份職業變成我的事業,努力用心經營。不做一個無趣的教師,而是一個有趣的、快樂的教師。
教育實習場所的選擇對于實習生來說是很關鍵的,直接影響著師范生的專業發展起步。[3]就筆者的實習而言,好的學校的實習非常必要,它能影響你的教學思維的構建,而教學思維方式則決定著你以后的路怎么走,你的教學生涯會過得如何,是職業倦怠還是精益求精?你自己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教師,你就必須往哪個方向發展,對歷史課程的態度也會相應發生改變。歷史是一個有趣的學科,它包含著國家和民族的前世今生,包含著人類發展的歷程。有著許多有趣的小故事,蘊涵著很多哲理。在歷史課堂中,我們可以把這些小故事插入課堂教學中,讓歷史課堂更加生動有趣,讓學生能快樂地學習歷史。教師也能在積累教學經驗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冥冥之中,給我安排了兩場不一樣的實習,給我思想以非常大的沖擊,兩次實習對我都有很大的收獲,一個讓我感受到學校的濃濃溫情,一個讓我學習到歷史的教學思維。更為重要的是,給我傳遞了一種不斷學習,以及要“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這對于生活在現代發展迅速的時代是極為重要的,而且人才的競爭力非常大,只有在工作中保持自己的先進性及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