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醫科大學
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關于學習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的通知》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2]。在社會思想意識多元化,信息傳播方式多樣化的自媒體時代背景下,學習研究網絡新媒體發展現狀和特點,合理運用網絡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
微信、微博、博客等公眾平臺的產生及蓬勃發展,使得人人都有發言權。這對善于接受新鮮事物、期待全面展示自我的大學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和誘惑力,也使其迅速滲入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在這樣的形勢下,輔導員要樹立良好的網絡媒體形象,利用各大網絡平臺定期發布教育信息,掌握學生動態,潛移默化地影響并感染學生。在網絡媒體形象的塑造中,輔導員首先要注重碎片化與整體性的相統一。輔導員可以通過發布個人動態、轉載文章推送、分享博文等方式教育與引導學生。與傳統的教育方式相比,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靈活性和分散性。因此,輔導員給學生留下的印象也比較多面和碎片化。整體性則是學生可以通過對輔導員微信、微博、博客等個人媒體平臺的觀察,將分散在各個媒體中的點滴信息逐漸積累和拼湊,從而在心里勾勒出輔導員的整體網絡媒體形象。
首先,在網絡信息日新月異的形勢下,輔導員應時刻保持學習的心態,不斷更新知識水平、提高文化修養,走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其次,輔導員應熟練掌握網絡技術。各大網絡媒體平臺的更新交替使得輔導員必須勇于并善于接受新鮮事物,緊跟網絡潮流,與學生同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最后,輔導員應在自媒體平臺,正確引導網絡話題的輿論走向,在學生群體中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氛圍。在日常生活中,輔導員要勤于瀏覽各類網絡平臺信息,尤其是學生常用發聲的媒介,及時掌握學生動態,引導學生理性發聲,正確看待網絡信息,杜絕惡性謠言的傳播。
隨著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化進程的發展,輔導員應及時轉變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善于利用各大網絡媒體平臺對學生進行教育與引導,為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服務。首先,輔導員應做到勤于發聲,熟練運用微信、微博、博客等自媒體平臺和交流軟件,不斷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間。在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增進師生感悟,拉進彼此距離,同時要學會運用輕松幽默的語言和方式表達出來,如表情包、網絡熱詞等使學生更樂于接受,體現出對學生的溫暖和關心。比如,現在在校大學生多為95后,是伴隨互聯網長大的一代人,被稱為“互聯網的原住民”。對這一群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可“通過使用生動的“微”語言和適宜的“微”方式與教育對象展開全面又深刻的交流,充分展示教育者的親和力和感召力”,[3]同時也可利用“95后”更容易被網絡圖片吸引眼球的特點,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注班級微信公眾號、與學生互加微信、微博,時刻了解班級及學生動態,定期進行評倫與回復,讓學生感受到輔導員的關注與愛意,逐漸建立互相信賴的積極關系。
目前,網絡已經成為更新傳播信息、反映社會輿情的主要載體之一,各大網絡平臺的多元包容性也使人們更樂意通過網絡表達個人觀點和利益訴求。而作為網民中堅力量的大學生,不僅常在網絡上接受各類信息,也敢于自由發表個人見解,直面抨擊社會不良現象。輔導員在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和社會民情,思想上與時俱進,不做井底之蛙,也要提防網絡消極不良言論、惡性信息、負面輿論對學生的誤導和傷害,確保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在開放、虛擬的網絡空間中,失去約束和規范的個人極易喪失在現實社會中應有的道德約束和責任感,如勒龐所言,大眾群體是無名氏,因此,不必承擔責任。[4]在自媒體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觀念的不成熟、辨別信息能力的不完備、情緒心態的易沖動都為輔導員做好網絡輿情工作提供了必要性,輔導員應抓住新機遇,積極、主動地將微信、微博等新媒介應用于實際工作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輿情觀念,幫助學生辨別網絡輿情中的“清流”和“泥石流”。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關于學習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的通知[Z].教黨[2016]58號.
[3]郭紅明,王永燦.基于微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動模式[J].高校教育管理,2013(7):107~110.
[4]崔偉萍.微博的社會學視角解讀[J].黑河學刊,2011(5):140一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