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
一直以來,大學生都是志愿者的主力軍,積極投入各項志愿服務活動。大學生志愿者已經成為高職學生中最積極、最有號召力的群體。大學生志愿者通過充分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號召廣大高職學生積極加入到志愿服務活動中,通過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帶動全體學生以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來服務社會。同時,大學生志愿服務也是高職學生提升自身綜合能力的重要平臺。一方面,高職學生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加深對社會發展的認識程度,學以致用,提高對科學文化知識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高職學生能夠在志愿服務活動中不斷培養自己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溝通能力、交際能力、協調能力和創新等多方面能力。大學生志愿服務由于其特有的緊跟教育時代主題、以社會實踐為主要載體、實踐形式多樣化等特點,決定了其能夠成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活動載體。然而,在高職院校中,當前的大學生志愿服務面臨活動質量不高、組織管理機制不完善、志愿者的成長機制不健全三大問題,嚴重阻礙了志愿服務影響力的發揮。因此,高職院校應當加快大學生志愿服務常態化建設步伐,確保志愿服務開展持續、高效,最大限度發揮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社會效應,讓志愿服務成為一種全民行為、公民習慣。
首先,全面深化高職學生志愿服務意識,提高志愿服務水平。在大多數高職院校,青年志愿服務組織是在團委的統一指導下建立的,大部分志愿活動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開展,在這種“被要求”的形式下,志愿者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大幅降低。當談及“志愿服務”時,志愿者往往簡單地將志愿服務定義為“扶老”或者“愛幼”,因而敬老院、孤兒院成為了首選的志愿活動場所。長此以往,志愿服務活動對象越來越單一,活動影響力也受到很大影響。除此之外,當前的高職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形式多采用言語開導加上物質補給的模式,忽略服務對象的不同生理、心理訴求,活動過程一成不變,志愿者往往感受不到志愿活動與所學專業的緊密聯系,降低了尤其是高年級學生志愿者的積極性,志愿服務水平難以提升。因此,高職院校高校志愿者應轉變觀念,跳脫出“學雷鋒月”等節點性的志愿服務模式,加大日常志愿服務活動推進力度,鼓勵高職學生以志愿服務密切關注社會需求,而不是將志愿服務定義為崇高或特殊意義的服務。
其次,進一步完善高職院校志愿服務組織管理機制。高職院校的志愿服務組織應當有一套完整的組織管理機制,從志愿者招募、培訓,到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再到活動結束后的總結、效果反饋,能應當讓有效的組織管理貫穿始終。然而,為了鼓勵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大多數高職院校缺少對志愿者志愿意志的考察,志愿者注冊登記不嚴格,更加缺乏對新招募的志愿者進行必要的規范化培訓,志愿者服務能力有限。同時,志愿服務活動的重點集中在具體的活動實施過程中,對于活動的記錄僅僅是一篇文字總結,缺少對活動的總結與反思缺少社會的反饋、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反饋。因此,高職院校應當以打造品牌化志愿服務活動為目標,切實改變零散的志愿服務行為,建立健全組織管理機制,在人事、培訓、記錄和反饋等方面與校內其他單位實現信息共建共享,提高志愿服務效率。
再次,建立健全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者成長機制。一套相對完善的志愿服務者成長機制,對于志愿服務組織的人員穩定性起著重要作用。雖然,志愿者在為社會和他人提供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并不是以索取為目的,但是他們同樣渴望自己能夠獲得來自他人、學校以及社會的認同。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定期舉辦志愿者表彰大會及時給予物質、精神獎勵,將志愿服務融入課堂體系,與綜合測評、入黨推優、學分認證相結合,提高志愿者的成就感。此外,高職院校還可以通過組織志愿服務先進人物事跡報告會,用榜樣的力量去帶動其他志愿者的工作積極性,吸納更多學生投入志愿服務活動中。
總的來說,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應當按照品牌化打造,進行常態化建設。這些無疑都將有利于推動大學生志愿者素質的提高,志愿服務水平的提高,志愿服務效果的提升,從而讓志愿服務得以在全社會推廣開來,成為全體公民的一種習慣。這必將成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建設的一把利器,進一步推進高職院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團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課題組.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研究報告[J].中國青年研究,2001(2).
[2]張麗玉.大學生志愿服務常態化探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6,32(7):8~12.
[3]張鋒.國外志愿服務的經驗及其啟示[J].教育探索,2014(4):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