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屈文生和石偉編著的《法律英語閱讀與翻譯教程》(第二版)是一本以培養和提高法律翻譯能力為中心的法律英語教程。作者從“法律英語”和“法律翻譯”兩方面加以闡釋是一大創舉,將法律理論與法律翻譯實踐相結合,不僅系統地介紹了英美法的基礎知識、背景和術語,而且也記述了法律語言的特點和法律翻譯的技巧,為中國的法律英語教育和研究貢獻良多。
該書內容上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法律英語”,敘述了法律的概念及其分類,介紹了普通法系與大陸法系的各自特征,同時簡介了美國法院體系,對憲法、刑法、合同法、侵權法、公司法、國際貨物買賣法以及世界貿易組織法等有所闡釋。下編包括3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翻譯與法律翻譯的對比,舉例說明了法律翻譯的作用和特點。第二部分介紹了法律翻譯的技巧,列出了一些典型的法律術語的翻譯,舉以大量詞匯、句子例證。第三部分介紹了合同、公證文書、法律文書、法律法規以及法學論文的翻譯,主要涉及各種法律相關材料的特點和翻譯示例。附錄涵蓋經典法律案例、法律電影、“華政杯”全國翻譯大賽初賽試題及參考譯文選登、美國憲法及解讀以及《中國的司法改革》白皮書英文版簡介。
一本完備的教程應該實現法律語篇的交際功能。筆者將從學科史發展、語篇交際功能以及翻譯職業化下的法律翻譯教學三個方面簡評一下該書:
(1)法律翻譯是跨文化和跨法律體制的語際交際行為,涉及語言學、法學和翻譯學學科,從學科史發展角度來說,法律翻譯逐漸成為熱門學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隨著中國對外開放進一步深化,經貿合作中必不可免地涉及法務問題,因此中國法制建設步伐隨之加快,中國法律翻譯的發展和法律翻譯人才培養也提到日程上來。另外,2017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為貫徹落實《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的意見》,進一步做好教材管理有關工作,決定成立國家教材委員會,委員會提出要統籌各種優質學科和學術資源,全面提升教材質量,完善教材體系。無論是學科體系還是教材體系建設和創新,都要高度重視各種學科和學術資源的統籌。這將進一步規范和提高法律教程的編寫質量,使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需求。內在上,中國法律研究學者和專家對法律的認識加強,對各種法律法規和法制建設各抒己見。在法律翻譯方面所做的學術和教學研究也促進了該學科的發展,隨著法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大,編寫法律翻譯教程的步伐隨著加快。國內先后出版了數十本“法律英語”和“法律翻譯”教程,數量和質量雖有所提升,但遠不能滿足當前實踐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法律翻譯的發展。為了體現學科特色和滿足教學教研需求,該書在內容上側重和編寫特點上出現了突破性進展,為教研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許多(2015:60)曾評價此書,“不少教材中在法律語言的講解,而忽視了翻譯教學所強調的實務性與實踐性。不可否認,也有編者試圖在語言教學與翻譯教學之間探索一條可以相互結合與促進的路徑,如屈文生與石偉主編的《法律英語閱讀與翻譯教程》”。首先,該書不僅注重學生的閱讀與理解能力,還注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其次,法律教學方法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和實際工作的需要。最后,教程目標明確,是一本以培養與提高法律翻譯能力為中心的法律英語翻譯教材。
(2)該書實現了法律語篇交際功能,內容囊括社會文化、語言規約、法律制度和語篇使用者態度四個要素,謀篇布局上能夠滿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社會文化、法律制度方面,該書從跨文化、跨法系的角度普及了基本的法理學知識,主要涉及英文法系法律機構、法律程序和權責等相關知識,這兩個方面在上編得到充分體現。許多(2017:17)曾對該書有過評價,“從目前國內出版的各類法律翻譯教材中就可以發現,不少教材在內容安排上,不僅包含了翻譯技巧的內容,還包括了基礎法律知識的內容”。語言規范主要體現在對翻譯技巧和策略的講解,涉及下編第4、5課。語篇使用者態度主要表現在下編課程的開篇簡介處,對譯者應具備的素養提出相應的要求,如:“譯者除了要掌握一定程度的中國法律以及普通法知識之外,還要擅長法律英語這一特殊用途英語。”(屈文生、石偉,2016:142)
(3)謝天振提出“翻譯職業化時代”這一概念,指出翻譯的教學理念需要調整。目前法律翻譯教學還處于翻譯教學研究體系之灰色地帶,無法為國際和國內目標市場輸送高素質人才。因此,翻譯職業化時代下的法律翻譯教學引起了重視。但是由于法律翻譯同時涉足法律、語言和翻譯三項領域,對于法律翻譯教學“教什么”和“怎么教”這兩個問題,人們并沒有形成一致見解。在有限的時間內培養出符合市場要求的復合型法律翻譯人才,編寫法律翻譯教程是不能避免且不可忽略的問題。
縱觀法律翻譯歷史,在漫長而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法律翻譯的地位日漸提升,法律翻譯研究已取得一定成就,但有關法律翻譯理論層次的研究亟待加強。一直以來,國內外傳統上大多都將法律翻譯放在語言學的角度下加以研究,認為翻譯就是語言轉換,主張從微觀上分析字、詞、句的翻譯,追求譯文和原文的忠實。該書也不免落入窠臼,下編中著重講解法律術語、句式、段落以及語篇的翻譯技巧,呈現了大量的事例以及法律應用文的原文和譯文對照,但這些法律翻譯實踐都缺乏系統性法律翻譯理論的指導以及科學化、合理化的理論支撐,難以讓使用者從宏觀上將翻譯技巧與翻譯實踐結合起來。
除此之外,該書的內容設置上也有失偏頗。上編“法律英語”讓使用者對英美法系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對法律的淵源、法典編纂、法律適用都沒有涉及,也沒有完全覆蓋法律結構。
另外,英語法律文字嚴謹性、邏輯性強,要求簡潔準確,含義不得模糊不清。在編寫法律方面的書籍時,也同樣要嚴謹對待,以嚴密邏輯貫徹全書。該書對法律翻譯和法律語言加以論述,下編從譯者角度、翻譯材料以及翻譯的效果三個方面介紹了法律翻譯的特點。就法律語言的特點而言,該書專門辟出一課從詞匯的視角探討了該語言的特征,即使用拉丁語、法語詞匯、古舊詞匯、“法律化”的普通詞匯、固定短語、模糊性詞語、重復同義詞。但是法律翻譯和法律語言的特點部分有所重疊,且沒有深入探討英漢兩種法律語言的詞匯和句法對比,很難讓使用者對兩者的特點有清晰的認識,與此同時,下編只涉及特征部分,對法律翻譯的標準、原則避而不談,這樣會導致使用者在做法律翻譯實踐時,難以形成語篇上的整體把握。
最后,該書細節上還需完善。下編第2課中提到“法言法語”這一概念,并無闡釋,筆者查閱相關文獻,法言法語不是“法律語言”,而主要是從事法律活動的“言語行為”。(陳聞高,2012:68)筆者認為該書應在文中闡明“法言法語”含義或者加注說明,否則容易產生誤導。
《法律英語閱讀與翻譯教程》無論是在內容上、文本特色上還是教學研究上都有值得借鑒之處,同時也對譯者素養提出一定的要求,使得譯者能夠更好地定位自己,值得廣大師生以及法律愛好者細細咀嚼。
該書從“法律英語”方面梳理了法的概念和分類以及各種法律法規的簡介,讓使用者能從宏觀上把握英美法體現的相關知識,從“法律翻譯”方面介紹了法律語言的特點以及法律翻譯的技巧,輔以大量例證列出了法律相關材料的翻譯,讓使用者能從微觀上把握法律術語、句子以及篇章的翻譯,不失為法律英語和法律翻譯兩者結合的有益嘗試和創新。
隨著當前形勢的變化以及國際法務的對接與推進,尤其是“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推動高校法律翻譯的理論研究、促進課程改革與培養復合型專業人才是當務之急,因此法律教程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更加順應教研和學習的時代和社會發展趨勢,亟需從事法律翻譯工作者和教研人員深究和探索。
[1]趙軍峰,羅雯琪.國內法律翻譯教材現狀分析(1992-2012)[J].中國翻譯,2012(5):48~52.
[2]許多.文本選擇、文體把握與術語翻譯——關于法律翻譯教材編寫的思考[J].中國翻譯,2015(3):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