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政法學院
個體心理發展是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預期成果之一。教育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人們期望從大學教育中獲得眾多有效成果,特別是樹立自信、接納他人、遵守道德準則和接納自我。
讓學生達成對自我和他人的廣泛而深刻認識,這一點一貫被認為是教育的一個理想結果。學生個體怎樣才能獲得這種自我認識和他人認識,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公開重視這種認識的發展,以及這種認識要實現什么目的,對于這些問題,研究者們進行了多方面多層次的探索。本文將對相關研究進行粗淺的梳理。
獨立性的發展是齊克林理論中的關鍵概念(Chickering & Reisser,1993)。馬瑟爾和溫斯頓(Mather & Winston,1998)得出結論,認為培養獨立性與自信或自我效率有關。他們也認為,創建團體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方面。根據他們的觀點,學生工作管理者靠課程規劃或決策并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更確切地說,他們建議,學生工作人員需闡明價值觀和準則,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創建、維護團體的活動。簡而言之,學生事務管理者應該成為激勵學生學習的施動者。
托勃(Taub,1995)提出,有三個因素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具有重要、獨特的推動作用:學生與他人關系的質量、父母在提供情感支持方面的作用及其群體取向。她得出結論,個人人際關系為學生提供了培養獨立性的環境,可以通過采取一些策略積極努力地在校園里創建團體,發展與他人的關系,來促進學生獨立性的發展,這些策略包括進行合作學習、制定課程串聯計劃(cluster scheduling of classes)、鼓勵成立學習小組、在學校組織和宿舍中培養團體意識。托勃也總結說,精心設計的團體服務計劃或服務學習方案能夠促進相互依賴感的發展,而這種發展也解決了學生獨立性的發展問題。
學生與父母的關系對獨立性的發展產生影響。人們曾經認為,培養獨立性意味著學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與父母分離,但幾項研究表明事實并非如此。托勃(1997年)分年級研究了學生獨立性和與父母的聯系兩者之間關系的變化后發現,誠如所言,大四學生比大三和大一學生更獨立;與大一新生相比,他們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時間和金錢,在情感上更獨立于自己的同伴。但是,與該項研究的其他參與者一樣,他們在情感上對父母有依賴感。這項發現表明,學生個體可能在情感上獨立于其同學,但卻依賴父母。對于那些從事大學學生工作的人尤為重要的是,不應該認為學生在大學里對父母的這種持續依戀是一種發展滯后或倒退。
肯尼和唐納德森(Kenny & Donaldson,1992)贊成托勃的結論。他們觀察到,大多數學生稱自己情感上依戀父母,并且父母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并給予支持。他們認為,教育工作者需給予學生幫助,以解決其與家庭的沖突,發展自己的價值觀和思想,但同時也應幫助學生保持其對父母的情感聯系。他們建議,為學生及其父母舉辦研討會,這樣學生可以不用割棄對父母的依戀而發展自己的態度。
托勃和麥克溫(Taub & McEwen,1991)調查了學生的年級狀況對獨立性發展的影響后發現,大四學生在獨立性和學習獨立性量表上得分較高,在成熟人際交往量表上也取得了較高的分數;大一新生、大二和大三學生在這些量表上的得分沒有顯著差別。作者得出結論認為,在獨立性發展的一般領域,可以不必重點關注低年級學生。托勃和麥克溫建議重新研究側重于低年級女生獨立性發展的介入活動的適時性。
鄧塞恩和安德森(Denzine & Anderson,1999)對常駐助教(resident assistants)進行了自我效能感研究。自我效能的特點是“個人對自己在特定情況下的能力和才能的肯定”。研究者發現,“就他們能夠對學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而言,大多數常駐助教在抽樣研究中具有肯定的自我效能感”。鄧塞恩和安德森建議,通過提供優秀導師,朋友勸導或讓個人有機會間接學習別人的經驗等這些途徑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
馬丁(2000年)研究了某些大學開展的活動對社會心理結果的影響,發現“師生關系與發展目的和自我能力意識明顯相關。自我能力意識和發展目的也受到學生團體因素的嚴重影響,如俱樂部和組織、學生的熟人、談話主題和交談信息”。
鮑爾(Bauer,1992)對中部一所大學近一千名學生的學習和社交技能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男女生都從大學活動中有所收獲,如學會了解自己和別人,發展價值觀和道德觀;在統計意義上,女生比男生收獲更大。鮑爾還發現,得分較高的學生在這些領域收益更大。
斯普林格爾、特倫茲尼、帕斯卡里拉和諾娜(Springer,Terenzini,Pascarella & Nora,1995)對600名學生進行了自我認識提高的概念研究,他們認為這種形式的學習“或隱或顯地成為美國大多數大學的教育任務的一部分”。他們發現,課堂和課外活動有助于學生提高自我認識,并得出結論:“這項研究提供進一步證據,支持人們長期堅持的理論,即學校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是全面的。”他們補充說:“這些結果顯示了教育活動規劃及發展中采取更全面視角的重要性,以及學生學習管理部門和學生事務分管部門之間在提供教育活動和服務中密切協作的重要性。”
服務學習對個人發展會產生許多重要的影響。阿斯金和薩克斯(1998年)報告了參與服務學習的幾項成果。他們發現,與非參與者相比,服務學習的參與者在社交自信和領導能力方面提高更大,該項研究表明,服務學習也加強了學生的人際交往技能,增強了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了解。埃勒和吉里斯(Eyler & Giles,1999)發現了類似的結果。參與服務學習活動的學生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進步:認識自我、發現幫助別人的價值、學會與人合作和領導技能及增強自我效能。
邁爾斯·利普敦(Myers Lipton,1996)還以國際理解為側重點研究了服務學習的影響,認為其效果非常顯著,尤其在增強國際理解方面非常有效:參與服務學習的學生比非參與者在全球理解(global understanding)方面有更大提高,因此學校應該鼓勵所有學生參與此類活動。
根據特倫茲尼、帕斯卡里拉和布萊姆林(1999年)的研究,學生兼職對情感成長產生影響。他們引述了庫(1995年)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學生兼職影響他們的學習活動,然而,也為其創造了更多的機會,不但促進其人際交往和實用技能的發展,而且也促進學習和認知發展。” 顯然,該研究的啟示是:如果促進情感增長是大學的目標之一,那么,大學應該為大學生提供比現在更多的兼職機會。
庫、道格拉斯、倫德和拉姆·格伊默克(1994年)指出,宿舍生活對自尊產生影響。他們的結論是:“與持不同觀點的人接觸,往往對個人的發展具有挑戰性,并有助于形成個人身份認同或正直、公民責任、審美旨趣、自信和自尊等品質的綜合發展。”特倫茲尼、帕斯卡里拉和布萊姆林(1994年)還確定了宿舍生活對學生發展的益處。他們的結論是:“證據顯示,大學宿舍生活(與走讀相比)在以下幾個方面產生最有力和最持久的積極影響:社會/課外活動參與、對大學教育的滿意度、大學學習的持續性和完成學位等”;他們補充道,過傳統宿舍生活的學生往往在許多心理領域獲益匪淺,它的影響常常是累積性的,在學生的大學學習生涯中可能大幅度地增加。
根據文獻資料報道,參與大學生聯誼與道德推理和心理發展相關,庫與其同事(1994年)觀察到,參與互助會或聯誼會對人際交往能力或內在能力具有多重影響,赫特和倫茲(Hunt &Rentz,1994)研究了美國中西部一所大學的321名互助會和聯誼會成員,得出結論認為,參與聯誼會“明顯關系到梳理和明確目標,發展成熟的人際關系,并在信任、相互關懷和誠實的基礎上與另一個人建立親密關系”,他補充說:“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參與大學生聯誼會或該組織之外的其他組織,或與之相關的組織,與個體心理社會發展的具體程度的增長相關。”
[1]Chickering Alexander W.,Reisser Linda.Education and Identity(2 ed.)[M].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1993.
[2]Terenzini P.T.,Springer L.,Pascarella E.T.,Nora A.Influence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9536(1):23~39.
[3]弗洛倫斯 A·漢姆瑞克,南希 J·伊萬斯,約翰 H·斯蘇.學生事務實踐基礎:哲學、理論、教育成果強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