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不斷提高,相應的消費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人們對衣、食、住、行、游等方面的消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費主義的盛行,影響了人們的消費觀、價值觀,人們的物欲膨脹,奢侈浪費、炫耀攀比、過度消費等不合理消費行為比比皆是,造成資源浪費、生態環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被物化,不斷用物來確證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身份,人們在消費異化中喪失自我,變得孤立和失落。大學生作為社會的新生代力量,一個年輕的群體,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很強,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消費異化問題在大學生群體中間蔓延,借貸消費、攀比、炫耀等現象普遍出現。因此,加強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樹立生態消費觀,倡導合理、文明、綠色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至關重要,是保障大學生健康、自由全面地成長和發展的手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最終實現美麗中國。
消費異化指消費行為背離了滿足人類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的目的,背離了消費自身本質,轉而成為滿足永無止境的虛假需求和永不滿足的物質欲望的手段,從而人在消費活動中被奴役、操控,喪失自我本質。工業文明時代的到來,消費主義的盛行造成消費方式異化,由此引發了資源枯竭、生態危機等一系列問題,社會矛盾不斷加劇。消費異化思想是馬克思異化思想的重要維度。馬爾庫塞、弗洛姆、阿格爾、高茲等許多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都十分關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消費異化問題,他們根據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建立了獨特的消費異化理論,并對消費異化問題展開各種角度的批判與揚棄。消費異化理論對當代消費異化問題的探索具有指導意義。大學生消費異化主要是指消費異化在大學生群體中表現出自身的特征,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和消費觀受到消費主義的影響,由對商品本身所具有的使用價值的關注轉向對商品所體現的符號意義的關注。消費不是滿足其自身基本需求,而是成為體現身份、自我價值的手段,成為炫耀、攀比的工具。
攀比型消費不是為了滿足個人生存和發展必須進行的消費,而是為了滿足心理上的欲望而進行的消費。在大學校園中,攀比現象隨處可見,大學生盲目地追求款式新穎、價格昂貴的品牌服飾、化妝品、數碼產品等,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大學生在消費時,往往不是真正考慮到使用價值,而是一種從眾心理,同學之間流行什么,什么產品可以讓自己更有“面子”。價格超出普通國產手機的蘋果手機iPhone,已經成為年輕人標榜時尚和身份的符號意義,在大學生之間,擁有最新款的iPhone手機成為在消費中追求的目標,而這款手機的價格卻遠遠超出了普通大學生的消費能力,一些學生不惜“啃老”,甚至借貸來消費。這樣的行為顯然敗壞了校園風氣,不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
所謂炫耀型消費是“通過消費讓他人明白了消費者的經濟力量、權力和地位,從而使消費者博得榮譽,獲得自我滿足。”①消費看作是滿足自身優越感、虛榮心的手段。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占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大國,中國飛速發展的經濟,廣闊的市場以及一向“愛面子”的心理是支撐奢侈品消費的動力。這樣的社會風氣席卷了大學校園,大學生受到炫耀消費價值觀的影響,傾其所能去炫耀和攀比。大學生對奢侈品品牌盲目的崇拜,甚至享樂、拜金、攀附權貴已經成為人生追求的目標和自我價值的體現,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敗壞了校園風氣,影響同學之間的和諧相處。它將原本地位平等的學生群體分為貴賤,加深了“富學生”和“貧困生”之間的心理鴻溝,引起貧困生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對未來的悲觀失望情緒。造成同學之間相互分化、抗爭和對立的關系。
受到西方消費主義的影響,方便、快捷、廉價的消費需求成為一次性消費盛行的原因。一次性產品的成本低、利潤高,因此為了追逐高額利潤被生產者大規模投放市場,絲毫不顧及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一次性消費加劇了自然資源的枯竭,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大學生缺乏生態消費觀的引導,在消費過程中,為了方便大多采用“用過即扔”的一次性消費,不僅增加了資源消耗,同時導致大量生活垃圾的排放,使校園成為制造垃圾的場所,對校園環境造成巨大污染和破壞。
轉變大學生的攀比、浪費、炫耀消費的亂象,解決大學生消費異化問題,必須加強生態消費觀的培育工作,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踐行適度、文明的消費方式。高校是培育生態文化的主要陣地,應積極培育大學生生態文化、生態道德,把生態文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提高大學生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崇尚生態文明,健康文明的校園氛圍和消費觀念。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加強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學習,有助于大學生自覺約束自己的消費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明確提出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將其作為培育生態文化的重要內容。倡導勤儉節約的消費觀,踐行生態的消費方式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大學生作為特殊的年輕消費群體,應當樹立勤儉節約的消費觀,開展節約型校園創建活動,反對奢侈浪費、不合理消費,厲行勤儉節約;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限制過度包裝的消費;提倡節約用水用電,采用綠色低碳的出行。從精神層面對大學生的消費方式進行引導,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培育勤儉意識。
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當加強高校綠色消費的宣傳教育,營造校園綠色消費環境。引導大學生自覺踐行綠色消費,養成綠色的校園生活方式,減少校園無效照明和電器設備待機能耗,鼓勵個人閑置資源有效利用,例如課本的循環利用等。轉變校園奢侈浪費、炫耀攀比的不良風氣,樹立綠色消費理念,深刻認識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②人類的實踐活動與自然息息相關,消費作為滿足人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人們必須約束消費行為,消除消費異化,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大學生在消費異化中追逐于物質的占有和享受,虛假需求制造出的幸福感過后卻是精神和內心無限的貧乏、焦慮和不安。這種因為無止盡的欲望而產生的精神匱乏來源于人與人之間的參照和互相的攀比。異化的消費不僅沒有讓人在其中得到安慰和自我確證,反而使人感到壓抑和內心的孤獨。因此,只有擺脫消費異化的奴役和束縛,才能找到真正的人生目標和自我實現的價值。樹立合理消費意識,使大學生能夠自覺調整消費結構,注重精神文化消費,既要有充足的物質產品滿足自身的發展和生存,又要以高雅的、健康的、文明的精神產品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在消費中自我完善、自我認同、實現自身價值。
當代社會,我們面對的生態危機、資源枯竭等諸多問題都與消費異化有著密切的聯系。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消費的重要群體之一,引導他們樹立勤儉節約、綠色、合理的生態消費觀念,抑制炫耀攀比、奢侈浪費,克服異化消費應該成為社會、學校、家庭對大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任務。將生態消費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大學生的自由、全面的發展。
注釋:
①何小青.消費倫理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128.
②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何小青.消費倫理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128.
[5]曾建平.消費方式生態化:從異化到回歸[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