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規矩”一詞,詞源出自于《荀子·禮論》:“規矩誠設矣,則不可欺以方圓”。[1]傳統文化中,“規”意指校正圓形、畫圓的工具,“矩”則指校正方形、畫方形的工具。經過時代的變遷與語言文字的發展,“規矩”有了眾多引申義,例如在《史記·禮書》中的“人道經緯萬端,規矩無所不貫”,引申為禮法或法度;在《韓非子·解老》中的“萬物莫不有規矩?!盵2],意為默認的標準與成規;近代文中,規矩作為形容詞,還可用于形容人恪守本分、為人老實?,F代以來,規矩多指全體社會成員或各領域從業者需遵守的行為規范或根本標準,包括法律條文、政策法規、道德準則、文明素養等。
思維意識決定行為舉止,全體社會成員具有規矩意識并嚴格遵守規矩是社會孑然有序、和諧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基石。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再訪平山縣西柏坡時感嘆:“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3]新時代下,習近平總書記在眾多場合多次提及“講規矩”以及樹立“規矩意識”的重要性,雖多數是針對廣大黨員及領導干部的要求,但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我們認為“規矩意識”一詞的提法及蘊含的深刻內涵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重大借鑒意義。
面對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形勢新任務,如何解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4]的根本問題;如何真正做到立德樹人,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政治覺悟、法律意識、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如何精心培養其成為具有規矩意識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成為高職院校思政工作者當下面臨的重要命題與責任使命。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以及課余時間的相處中,我們發現,高職院校大學生普遍政治敏感度強,能夠自覺自主關心關注當今世界、中國正在發生的政治大事。思政課教師在努力引導學生正確客觀理性認知社會熱點問題時,能夠得到大部分學生的積極回應。絕大部分高職大學生對國家、社會有普遍高度的認同感,尤其對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社會的發展變化深有體會,愛國護國意識強烈,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但是,由于高職院校錄取分數較低,部分院校招生難度較大,錄取大學生生源中既有普通高中學生生源,也有中專、職高生源、“五年一貫制”等學生生源,較為復雜。少部分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易產生落差感與失敗感,出現消極頹廢、郁悶焦慮的情緒問題,對自己的學業生涯、職業生涯沒有系統規劃,鮮有遠大理想與抱負,對課業成績沒有上進心,對國家社會沒有使命感與責任感。在課業上,部分學生產生了功利化心理,只注重自身專業類課程及技能性培訓,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求知欲,加之原先學習的政治知識基礎較差,對國家的歷史發展脈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實質、黨的基本理論體系缺乏全面客觀的理解與把握。
目前我們面臨的高職大學生多為“95后”,即將迎來第一批“00后”,作為“網絡原住民”,在沒有系統全面客觀的知識儲備下,過度依賴網絡的他們很容易受到互聯網各大平臺中西方個人主義等思潮的影響,而導致個人利益至上、集體意識淡薄,喪失作為新時代大學生的擔當與責任意識。因此我們看到,雖然大部分高職大學生愛國護國意識與政治參與意識強,但缺乏基礎系統的知識,易受影響,理想信念不夠堅定。
法治既是反映國家現代文明程度的制度基石,也是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根本途徑。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和國家法制的逐步健全完善,國家越來越重視法治教育,普法教育進一步深入校園與課堂。我們越來越多的看到,高職大學生維護自身權利的意識不斷提高、自我警惕性和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如:爭取平等對待、遭遇侵權后討公道討說法的作為越來越多,網絡詐騙、虛假廣告受騙率越來越低等等。
但是,由于缺乏系統學習憲法法律與法治理論,對法律權利和義務了解欠缺,部分高職大學生缺乏法律意識,法治觀念淡薄,在遇到現實困難時不能及時準確的尋求保護,合理運用法律武器解決問題。當自己的法律權利受到侵害,部分高職大學生在選擇維權途徑時帶有很大盲目性,多數維權時的方式略顯沖動、簡單甚至粗暴,沒有正確處理遇到的現實法律問題和各種法理矛盾,法律素質較低。
雖然部分高職大學生在青少年時期未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知識儲備基礎較差,缺乏刻苦、堅毅的意志品質,對各理論課學習缺乏求知欲和積極性,但是不難看到,絕大部分高職院校大學生思維活躍,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情商較高,表現自我的欲望也非常強烈。因此他們十分喜歡直觀的實踐課程或教學方法多樣、活潑的理論課程,多數高職大學生專業能力、實踐操作能力非常強。課余時間,他們更熱衷于參與各種學生會和社團工作,應對各種學生工作及社團活動的能力非常出色。
而思想活躍對于逆反期的大學生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即自我約束能力較低、組織紀律性較差、思想行為過于自由散漫、集體意識淡薄,導致罔顧校規校紀、違紀現象頻發。除了不遵守課堂秩序,上課睡覺玩手機之外,更有少數高職大學生曠課、跑網吧、夜不歸宿、吸煙、打架斗毆等等,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教學秩序和校園文化環境。在公共場合隨地吐痰、刻畫墻壁桌椅、亂扔垃圾;校園內衣裝不整、男女生交往行為過于親密等等,更有少數學生沾染不良社會風氣,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從多數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出,近年來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與承受能力遠高于本科院校,自殺率、抑郁率相對較低。由于沒有較高的自我期待,看待問題比較客觀務實,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大學生能妥善處理好面臨的實際生活、學業就業問題。同時,他們在參與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也累積了豐富的社會經驗與人生履歷,因此,在處理情感問題和人際關系上一般能夠及時化解難題,社會適應能力較強。
但由于生源復雜、學生文化基礎較差,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有所欠缺,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與中國精神的良好傳承缺乏認知,導致部分高職大學生文化修養方面相對較差。例如部分學生對日韓明星八卦了如指掌,卻從未認真讀過《道德經》、《弟子規》,部分同學待人接物失禮冷漠、為人處世獨善其身;在參與集體活動時,少數同學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為人處世絲毫不考慮集體榮譽感,功利主義傾向嚴重,認為做好自己的事是最關鍵的,沒必要參與集體生活,更不用說為集體做奉獻和講究道義原則了。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5]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更應牢固樹立理想信念,堅定政治原則立場,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素養與能力,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重任。高職院校大學生要想具備理想信念的牢固意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高職大學生們的共同努力。
一方面,高職大學生應提高政治意識,明確愛國護國意識不能停留在表面中,也不能只限于參與時事熱點的討論中,應該加強理論學習,做到對國家的歷史發展脈絡、黨的基本理論體系等理論有全面客觀的理解與把握,才能辯證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提升政治素養與思維能力,同時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加強黨性修養,提高入黨積極性。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時期更應強化自身在理想信念層面的思想引領作用,同步創新教學方法與工作方式,探索適合于高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切實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質量和水平,使高職院校成為牢固理想信念的堅強陣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助力,為培養合格接班人保駕助航。
“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強則國家強?!苯ㄔO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每一個大學生的參與與推動。高職大學生在校期間,應在具備基礎法律常識的基礎上,加強對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有更為全面系統的學習與認知。只有更為清晰的理解學習憲法法律和法治理論的基本原則與制度,明確如何行使法律權利、承擔法律義務,才能從根源上杜絕“法盲”行為和違法行為的出現。在日常教學與工作中,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等可通過分析社會熱點現象和反面個例行為,加強對學生的法治教育,強化高職大學生法治規矩意識,樹立思想上行為上的法治警戒意識,養成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習慣,提升自己的法律素質和實踐能力。
大學階段是加強道德修養、錘煉道德品質的重要時期,有益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針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組織紀律性、公德意識相對較差的現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明確道德教育作為重要精神力量的重要性,著重加強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采取當下社會民生熱點矛盾問題作為案例,使道德教育更為生動、更接地氣,有效引導高職大學生進一步加強道德修養。高職大學生更要提高認真學習道德理論的自覺性,掌握并積極實踐公共生活領域的道德規范,做到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時刻規范自身行為,不斷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奉獻意識,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與核心價值觀。
文化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象征,中華文化既像奔騰不息的江河之水,又像源源不斷的生命之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精神,研讀學習中國當代先進文化,有利于豐富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完善自身道德品質,進一步涵養個人文化修養。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書籍、報刊等傳統文化資源,圖書館、校史館等校園文化資源,校企合作的優秀企業文化資源,增強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文化浸潤,引導他們在學習職業技能的同時,多讀經典書籍,增強文化儲備,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反思能力,增強自身的文化自信。高職院校大學生們在應避免沉溺于網絡世界,花時間真正閱讀書籍、學習傳統文化,而不是習慣于手機中的碎片化信息獲取。在學習職業技能的同時,也要將學習到的傳統文化精神運用到工作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涵養自身的意志品質,積極培育工匠精神,成為擁有勞模精神和精湛技能的典范。
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有賴于規矩意識的樹立和強化。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著重加強大學生對規矩意識的內涵理解,逐步提高大學生對規矩意識的內心認同感。只有大學生真正將規矩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心尊重并自覺遵循規矩意識,才能不斷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法治觀念、遵守道德規范和涵養文化素質,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