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麗君 陳淑平 張麗舸 馬 蘭 ( 燕山大學圖書館 河北 秦皇島 066004 )
國務院于2015年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確定了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等5項建設任務。其中,科學研究是高校建設發展的重要方面,因此高校圖書館應重視“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科研服務的創新。已經有一些研究人員對“雙一流”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的服務進行了研究,其中,較多的學者研究了學科服務[1-4],也有學者研究了信息資源建設[5]、學科服務隊伍建設[6]等。上述研究都不是從“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的科研服務角度進行的,而且未涉及科研人員調查。
用戶的需求是高校圖書館開展科研服務的根本出發點,所以明確用戶的需求是高校圖書館開展科研服務的前提。從目前關于高校圖書館科研服務中用戶的需求研究來看,已有學者在對用戶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提出具體的科研服務策略,如蔚海燕與楊婷等分別針對用戶具體的研究數據管理、科研競爭情報服務的需求進行調查分析[7-8],曾瑤和宋維平等分別對教師學術用戶和研究生讀者進行了調查分析[9-10]。這些研究都局限于對所在學校用戶的調查,對用戶具體服務需求研究尚有待完善之處。隨著新技術、新數字工具的不斷發展,用戶的研究范式也發生了變化,國外高校圖書館,尤其是北美高校圖書館近幾年興起的數字學術服務,主要面向用戶的科研需求[11]。我國高校圖書館也應與時俱進,明確科研人員的需求,開展行之有效的科研服務。本文在調查多所高校、多學科門類、多類型科研人員的基礎上(本文將各類從事科研活動的人員統稱為科研人員),分析了科研人員的需求,并提出了高校圖書館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開展科研服務的建議。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數據。調查問卷根據國內外高校圖書館科研服務相關文獻設計,在正式調查前,進行了小范圍的試調查,并且征求了數位實證研究專家及科研人員的意見,在綜合考慮收到的反饋意見的基礎上,對問卷進行修改完善。問卷分為描述性選擇題和開放題兩部分,共設有16個小題,以描述性選擇題為主。問卷內容包括兩部分:問卷填寫者個人信息、科研人員的科研行為及需求調查。在科研人員的科研行為及需求調查方面,主要涉及科研人員的科研合作情況、科研涉及的數字學術內容、在科研中使用的數字工具、科研空間需求、對高校圖書館的科研服務需求與建議等方面。本研究采用網絡調查的方式,通過問卷星平臺發布問卷,并通過數個高校圖書館的用戶QQ群、QQ空間、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臺發送調查問卷的鏈接。調查時間為2018年7月5日—18日,共收回問卷341份,其中有效問卷329份,有效問卷的比例為96.5%。329份有效問卷填寫者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有效問卷填寫者的基本信息
由表1可知,問卷填寫者地域分布及研究所屬學科分布都較廣泛,從年齡、身份、職稱、學歷等方面來看,問卷填寫者多為精力旺盛、學歷較高、關注學校發展、熱愛科研的科研主力軍,所以問卷填寫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該部分共設置3個小題,分別是“您在科研活動中,與其他人員合作的情況”“您未曾與您所在學校圖書館的專業館員合作的主要原因”“您與其他人員合作的原因”。
2.1.1 科研人員科研合作的基本情況
問卷設置的“您在科研活動中,與其他人員合作的情況”小題,其選項設置及收回的329份問卷的詳細選擇情況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本學科的研究人員是科研人員合作的主要群體,同時,有約1/4的問卷填寫者表示與所在學校圖書館的專業館員有過科研合作,這呈現出一個可喜的狀態:已經有一些高校圖書館專業館員以不同形式作為科研人員的合作者。
在科研人員與專業館員合作方面,進一步分析發現,從問卷填寫者的身份來看,與專業館員合作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為:專職科研型教師(50%)、教學型教師(40.35%)、教學科研型教師(34.44%)、在讀博士生(20.83%)、參加過創新創業大賽或其他科研活動的在校本科生(20%)、在讀碩士生(8.57%)。從填寫問卷各類教師的學歷來看,呈現出學歷越高,與專業館員合作越少的現象。從問卷填寫者當前研究所屬學科門類來看,法學、教育學、經濟學、文學等學科門類的問卷填寫者與專業館員的合作較多,都在30%以上,哲學、歷史學2個學科的問卷填寫者都未與專業館員合作過。由此可知,高校圖書館應在做好與教師的科研合作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與各類學生科研人員的科研合作;同時,應重視擴展合作的學科領域。
2.1.2 科研人員未與專業館員合作的原因
問卷設置了“您未曾與您所在學校圖書館的專業館員合作的主要原因”小題,329份問卷中有245份表示未與專業館員合作過,該小題的選項設置及245份問卷的選擇情況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選擇“不確定專業館員是否具備從事科研相關的技能”及“沒有專業館員主動就合作事宜與本人聯系”選項的問卷填寫者較多,反映出專業館員的自我推介與主動服務的意識還不夠,由此,專業館員應著重提升自己的科研相關技能,并主動向科研人員介紹自身的科研技能。有14份問卷填寫的“其他原因”主要涉及:沒有合適的合作項目、未聽說有專業館員開展科研服務、不了解專業館員研究方向、館員不積極主動、沒有合作渠道、擔心署名權爭議、不需要與專業館員合作等,可見,適合的合作項目、專業館員的態度以及科研人員自身與專業館員合作中的擔憂都對科研人員與專業館員合作的意愿有一定的影響。

表2 科研人員與其他人員合作情況

表3 科研人員未與專業館員合作的原因
2.1.3 科研人員與其他人員合作的原因
問卷設置了“您與其他人員合作的原因”小題,329份問卷中有292份表示與其他人員合作過,該小題選項設置及選擇情況如表4所示。

表4 科研人員與其他人員合作的原因
由表4可知,在學科專業知識方面有合作需求是科研人員與他人合作的主要原因,而科研人員在問卷中列出的其他方面也有一定的合作需求,這些方面的合作需求為高校圖書館專業館員與科研人員的合作提供了可能。
該部分共設置2個小題,分別是“您的科研涉及哪些內容”“您在科研中使用過或正在使用哪些數字工具”。
2.2.1 科研人員在科研中涉及的數字學術內容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新數字工具不斷出現,使得科研人員將數字工具應用于學術研究中,數字學術的概念應運而生[12]。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將數字學術活動劃分為19類[13],本文參考這19類數字學術活動設計了“您的科研涉及哪些內容”小題,以便了解我國高校科研人員在科研中涉及的數字學術活動情況。該小題設置的選項及329份問卷的選擇情況如表5所示。

表5 科研人員在科研中涉及的數字學術內容
由表5可知,問卷填寫者的科研較多地涉及了研究數據分析,且明顯多于其他類型,其次是研究數據管理、在開放性學術出版平臺發表研究成果,但總體來說,問卷填寫者在科研中涉及的數字學術內容還較少。同時,有14.29%的問卷填寫者的科研活動未涉及問卷列出的內容。高校圖書館可以根據科研人員在科研活動中涉及的內容,確定服務內容,如可以從科研人員涉及較多的數字學術內容著手開展服務。
2.2.2 科研人員在科研中使用的數字工具
結合數字學術活動的類型以及當前數字工具的應用情況,問卷設置了“您在科研中使用過或正在使用哪些數字工具”小題,該小題設置的選項及329份問卷的選擇情況如下頁表6所示。
由表6可知,問卷填寫者使用最多的數字工具是數據統計分析工具,其次是可視化工具和音頻、視頻等編輯工具,而使用元數據創建工具最少;也有19.76%的問卷填寫者沒有使用過問卷列出的上述數字工具,本問卷列出的數字工具是一些主要的工具,不排除問卷填寫者有使用其他類型數字工具的可能。但總體來說,問卷填寫者在科研中對使用數字工具的重視尚待提高。
該部分設置了2個小題,分別是“您所在的院系是否為您提供了專門的科研使用空間”“您是否需要您所在學校圖書館為您提供與他人協作開展科研的空間”。

表6 科研人員在科研中使用的數字工具
2.3.1 高校為科研人員提供科研空間的情況
問卷設置的“您所在的院系是否為您提供了專門的科研使用空間”小題,是為了了解院系提供科研空間對科研人員對圖書館提供協作式科研空間需求的影響。在329份回收的問卷中,有59.88%的問卷填寫者選擇“是”,另外40.12%選擇“否”。由此可見,較多問卷填寫者所在院系重視為科研人員提供科研使用空間。進一步分析可知,問卷填寫者中,參加過創新創業大賽或其他科研活動的在校本科生選擇“是”的比例最少,為45.71%。從問卷填寫者的研究所屬學科門類來看,學科門類為歷史學、文學、管理學、理學的問卷填寫者中選擇“是”的比例都在50%以下,其中,比例最低的為歷史學(25%)。由此可知,高校圖書館可以著重為參加過創新創業大賽或其他科研活動的在校本科生,以及歷史學、文學、管理學等學科門類的科研人員提供科研使用空間。
2.3.2 科研人員對圖書館提供協作式科研空間的需求情況
問卷設置了“您是否需要您所在學校圖書館為您提供與他人協作開展科研的空間”小題,該小題選項設置及329份問卷的選擇情況如表7所示。

表 7 科研人員對圖書館協作式科研空間的需求情況
可見,95%以上的問卷填寫者希望高校圖書館提供與他人協作開展科研的空間,并且更看重圖書館提供的協作式科研空間內配備的學科文獻資源。進一步分析發現,問卷填寫者所在院系是否為其提供了科研使用空間,對其是否需要圖書館提供與他人協作開展科研的空間的影響不大,由此,高校圖書館在規劃設置協作式科研空間時,可以不將科研人員所在院系是否設置了科研空間作為主要的參考依據。
(1)在“是否需要圖書館提供與他人協作開展科研的空間”方面,進一步分析發現 :從問卷填寫者的年齡來看,30~39歲的問卷填寫者中選擇“不需要”的比例最少,為2.75%,而50歲及以上的問卷填寫者中選擇“不需要”的比例最高,為18.18%。從問卷填寫者的身份來看,參加過創新創業大賽或其他科研活動的在校本科生中選擇“不需要”的比例最少,為2.86%,而在讀碩士生中選擇“不需要”的比例最高,為12.5%。從填寫問卷的教師職稱來看,中級職稱和初級職稱的教師選擇“不需要”的比例分別為1.61%和0,而具有正高、副高職稱的教師選擇“不需要”的比例都在6%以上。從填寫問卷的教師學歷來看,本科學歷的教師選擇“不需要”的比例為2.56%,且呈現出學歷越高,選擇“不需要”的比例越高。可見,年齡在30~39歲的科研人員、參加過創新創業大賽或其他科研活動的在校本科生、中級職稱和初級職稱的教師,以及學歷相對較低的教師更希望圖書館提供必要的協作科研空間支持,上述科研人員群體可望成為高校圖書館協作式科研空間的主要使用者。
(2)在“配備掌握一定數字技術技能的館員”需求方面,進一步分析發現:從問卷填寫者的年齡來看,40~49歲人員選擇此選項的比例最高,為66.67%,而50歲及以上的人員選擇此選項的比例最低,為36.36%;從問卷填寫者的身份來看,教學型教師選擇此選項的比例最高,為61.4%,在讀碩士生選擇此選擇的比例最低,為41.9%;從填寫問卷的教師學歷來看,具有本科學歷的教師選擇此選項的比例最高,為69.23%,而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的教師選擇此選項的比例最低,為38.6%;從問卷填寫者當前研究所屬學科門類來看,歷史學、藝術學等學科門類的問卷填寫者選擇此選項的比例最高,都為75%,而哲學、經濟學、法學、理學、工學、醫學等學科門類的問卷填寫者選擇此選項的比例都不足50%。可見,科研人員的年齡、身份、學歷、所屬學科門類等對“配備掌握一定數字技術技能的館員”需求有所差別,高校圖書館的數字技術服務應針對不同的科研人員群體開展。
該部分設置了2個小題,分別是“‘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您希望您所在學校的圖書館提供以下哪些服務”“您對高校圖書館服務‘雙一流’建設有何其他意見或建議”。
2.4.1 科研人員希望圖書館提供的服務
問卷設置的“‘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您希望您所在學校的圖書館提供以下哪些服務”小題,共有9個選項,其中一個選項為開放式回答的選項。該小題選項設置及329份問卷的選擇情況如表8所示。

表8 科研人員希望圖書館提供的服務
由表8可知,問卷填寫者對“提供能夠滿足科研需求的數字工具”“有專業館員提供面向科研團隊的數字工具使用指導服務”“提供能夠滿足科研需求的中外文專業文獻資源”等5個選項的選擇都超過了50%,可見,這些人員對高校圖書館開展以上服務的呼聲較高。在“其他”選項中,有人提出“組建學科服務團隊,開展學科前沿分析,為學科發展提供決策依據”“提供雙一流數據”等服務需求,高校圖書館可以在考慮科研人員具體需求的前提下開展服務。
進一步分析發現:(1)在“有專業館員提供面向科研團隊的數字工具使用指導服務”的需求方面,從問卷填寫者的身份來看,參加過創新創業大賽或其他科研活動的在校本科生對此項服務需求最多,占71.43%,其次是在讀博士生(62.5%)、教學型教師(64.91%),對此項服務需求最少的是專職科研型教師,僅為38.89%;從科研人員當前研究所屬的學科門類來看,經濟學、藝術學和醫學等學科門類的問卷填寫者對此類服務需求較多。
(2)在“有專業館員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科研,提供貫穿科研過程的支持”的需求方面,從問卷填寫者的身份來看,在讀博士生、教學科研型教師、參加過創新創業大賽或其他科研活動的在校本科生等對此項服務的需求較多,比例分別為58.33%、55.56%、54.29%;從科研人員當前研究所屬的學科門類來看,藝術學、醫學、理學、管理學等學科門類的問卷填寫者對此類服務需求較多。
(3)在“開展面向科研人員的專業文獻獲取、數字工具使用、科研論文撰寫及發表等方面的信息素養教育活動”的需求方面,從問卷填寫者的身份來看,參加過創新創業大賽或其他科研活動的在校本科生、在讀博士生、教學科研型教師等對此項服務的需求較多,比例分別為62.86%、62.5%、53.33%;從科研人員當前研究所屬的學科門類來看,藝術學、管理學、醫學等學科門類的問卷填寫者對此類服務需求較多。
由此,高校圖書館可以針對不同身份、不同學科門類的科研人員開展有針對性的服務。
2.4.2 科研人員對高校圖書館服務“雙一流”建設的建議
問卷設置的“您對高校圖書館服務‘雙一流’建設有何其他意見或建議”小題,為開放式回答的題目,收回的329份問卷中有71份問卷提供了具體的建議,這些問卷中填寫的內容可以歸納為4個方面:第一是圖書館資源建設,第二是圖書館空間建設與平臺建設,第三是對專業館員的看法及建議,第四是圖書館服務。
(1)關于圖書館資源建設方面。較多的問卷填寫者對圖書館資源建設提出了建議,主要涉及:資源建設應滿足教學科研需求,應針對“雙一流”對資源進行對標建設;注重資源建設的全面性、豐富性和新穎性;應加大數據庫的采購量,提供專業知識數據庫,提高外文文獻數量,多采購專業書籍;文獻資源(包括灰色資源)的提供;提供EndNote文獻管理等正版軟件;提供能夠共享的工具、實驗分析設備等。
(2)關于圖書館空間建設與平臺建設方面。主要涉及:圖書館要加強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環境優雅,學科空間豐富,配置與之相匹配的設備;建設一些研修室,方便師生交流學習,尤其針對文科的研究,這些研修室就是文科學者的實驗室;圖書館能夠作為一個中間機構為各專業提供跨專業合作的機會;提供有聲合作空間等。對圖書館平臺建設的建議主要涉及:提供專業的學科服務平臺;提供工具文獻和平臺等。
(3)關于對專業館員的看法及建議方面。對專業館員的看法主要涉及:認為大多數圖書館員的科研支撐能力有待提高;專業人才缺乏,館員科研能力和科學素養不高。對專業館員的建議主要涉及:專業館員多外出學習;加強館員業務能力和科研素質,切實提高服務能力;提高館員的專業技能和掌握專業類軟件的能力,能了解和服務本校的一些研究;以合作者身份參與科研項目的活動,涉及項目研發前期的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可行性報告撰寫,科研過程中的數據處理、參與科研論文撰寫和發表;雙一流學校需要一流的數據分析專家;招聘懂專業的教師兼圖書館員等。
(4)關于圖書館服務方面。主要涉及:要加強與用戶需求的對接,多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服務更人性化;加強文獻檢索和數據庫使用的培訓和服務;加強對學生的文獻調研能力培訓,使學生查文獻更便捷;介入與教育教學科研相關的專業服務,合作開展元分析方面的研究,合作申報項目,尤其是橫向項目(涉及大量數據整理分析);滿足科研需求,嵌入科研;加大對文科的支持力度;加強宣傳,讓教師充分利用圖書館;加強與科研院系的溝通,提高服務的針對性;通過ESI學科排名數據,分析撰寫學科評估報告,為學科發展提供支撐,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等。
調查發現,一定數量的科研人員有與專業館員合作的需求,科研人員在文獻調研能力、科研數據分析能力等研究技能,以及數字技術及工具應用等方面具有較多的合作需求,而科研人員的這些合作需求,恰恰是高校圖書館專業館員有能力滿足的。因此,高校圖書館應重視安排專業館員與科研人員的合作。首先,調查顯示,一些科研人員認為專業館員不具備科研所需技能,因此,高校圖書館應注重提升專業館員的科研相關技能。高校圖書館應制定完善的專業館員科研相關技能提升計劃與措施,按需、按計劃開展培訓學習,注重培養科研服務帶頭人,逐步提升圖書館科研服務專業館員的整體能力。其次,高校圖書館應明確合作的科研人員群體。比如,依據筆者的調查結果,高校圖書館可以以開展與學歷相對較低的教師群體的合作為著手點,在積累了一定的合作經驗后,逐步擴展到學生群體;在科研人員所屬學科門類方面,可以選擇目前與專業館員合作較多的法學、教育學、經濟學等專業的科研人員。再次,專業館員應根據科研人員的具體合作需求承擔相應的工作。比如,承擔科研項目研究的前期文獻調研、科研過程中的數據分析、科研論文投稿期刊的選擇等工作。最后,高校圖書館應面向科研人員推介專業館員。調查顯示,較多的科研人員不確定專業館員是否具備從事科研相關的技能,而且也有較多的科研人員表示沒有專業館員主動就合作事宜與其聯系,這體現了科研人員對專業館員的不了解、專業館員的推介工作尚待加強。因此,高校圖書館應面向科研人員推介專業館員。比如,介紹專業館員具備的科研相關的能力,專業館員能夠在科研中擔任的角色等。
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高校的科研人員在科研中涉及的數字學術活動還較少,在科研中使用的數字工具也比較少,而隨著數字工具的不斷發展,科研范式也發生了改變,數字工具的應用使得科研變得更加便利。未來,科研人員將會越來越重視數字工具的使用,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會從事數字學術活動。因此,當前,高校圖書館應促進科研人員使用數字工具,使科研人員逐步在科研中從事更多的數字學術活動。首先,高校圖書館應了解科研活動中可能會用到的數字工具,并為科研人員提供數字工具,可以提供免費數字工具的鏈接,以及適當購買數字工具。這就需要高校圖書館根據本校科研人員的實際需求情況,確定要提供的數字工具,當前,應提供科研人員使用較多的數據統計分析、可視化分析等工具等,有條件的高校圖書館還可以提供元數據創建工具、空間數據分析工具等。其次,應通過開展專題講座、制作網絡版的使用指導課件等方式,開展數字工具使用方面的指導,使科研人員能夠順利使用這些工具,將數字工具應用到科研活動中,尤其是要向涉及科研活動的本科生、在校博士生、職稱較低的教師等對數字工具指導服務需求較多的科研群體開展此服務。比如,指導科研人員應用數字工具進行元數據創建、開展數字人文研究、開發軟件及數據庫等,使數字工具促進科研的開展。再次,高校圖書館可以開展國內外數字學術研究、數字工具應用實踐方面的講座,讓科研人員對數字工具的應用有直觀的了解。比如,可以介紹國內外數字人文研究的數字工具選擇與研究實踐。
數字技術與工具的發展,使得跨學科的合作尤為重要。筆者對科研人員對協作式科研空間的需求調查也表明,科研人員對高校圖書館協作式科研空間的需求較多,因此,高校圖書館宜重視建立跨學科協作式科研空間。首先,在協作式科研空間的資源與人員配置方面,應考慮到不同身份、不同學科科研人員群體需求的特點,總體來說,應注重3個方面的配置:①空間內應配備必要的學科專業文獻,
其中,應以工具書類文獻、專業基礎類文獻為主。②空間內應配置可供不同學科人員共享的設施與工具,比如,基礎的電腦、投影等設施,多學科通用的分析軟件等。③空間內應安排可以為科研人員提供服務的專業館員,比如,專業館員為科研人員使用空間內的設備及工具提供指導,促進跨學科科研人員的聯系,為科研人員提供數據分析、軟件開發等數字學術服務。其次,在協作式科研空間的服務對象方面,高校圖書館可以重點面向在校本科生、職稱和學歷較低的教師提供這類空間支持,從科研人員年齡方面看,則重點為30~39歲的科研人員提供這類空間支持,并著重考慮歷史學、文學、管理學等學科科研人員的此類空間需求。再次,高校圖書館應重視向科研人員推介跨學科協作式科研空間,并可以著重邀請相關科研人員到協作式科研空間從事科研活動。
調查顯示,科研人員對中外文專業文獻資源、特色數據庫資源、數字學術研究成果存儲平臺等方面的需求較多,這些都是對圖書館資源方面的需求;同時,也有較多的科研人員希望圖書館提供科研相關的信息素養教育服務。因此,我國高校圖書館應加強資源保障并開展用戶科研素養教育。首先,高校圖書館應加強與本校重點建設學科相關的文獻資源建設與服務,基于重點建設學科科研人員的需求,加強學術研究相關的紙質文獻、中外文綜合性及專業性數據庫的購買,尤其是可以利用ESI數據庫為科研人員提供深度的學科服務;并重視本館特色資源的建設與開發;通過文獻傳遞、高校圖書館間資源共建共享等方式,為科研人員擴展獲取文獻的途徑[14]。其次,高校圖書館應加強基礎的存儲設施建設,為科研人員存儲各類學術研究成果,促進研究數據、科研論文等成果的利用與傳播。再次,高校圖書館應開展面向科研人員的科研素養教育活動。具體涉及科研相關文獻獲取、數字工具使用,科研論文撰寫及發表、科研成果的存儲與傳播等方面。著重面向對該服務需求較多的科研人員開展此項服務,比如涉及科研活動的本科生、在讀博士生、教學科研型教師,藝術學、管理學、醫學等學科的科研人員等。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優化面向科研的服務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并分析了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學科等類型的科研人員的科研行為及對高校圖書館服務的需求情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高校圖書館開展科研服務的策略。由于筆者所在高校屬于河北省,問卷填寫者以河北省高校的科研人員為多數,更多地體現了河北省高校科研人員的需求情況,但是問卷結果也反映出一些普遍性的情況,因此,本文的研究可以為高校圖書館開展科研服務提供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