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周
摘要:當下中國,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規模正逐步擴大,王侯將相,江山美人,各種類型、各種風格的歷史題材電視劇粉墨登場,大有星火燎原之勢。但是,隨著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劇集變得冗長膚淺,甚至出現了褻瀆歷史、惡搞人物的情況,令人大跌眼鏡。本文通過對《瑯琊榜》這部優秀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解讀,從新歷史主義的視角思考了當下歷史題材電視劇的發展方向為何,提出了如何彰顯傳統文化底蘊方面的建議,旨在為當下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蓬勃發展略盡綿力。
關鍵詞:新歷史主義 歷史題材電視劇 《瑯琊榜》 傳統文化底蘊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3-0171-02
一、互文性:新歷史主義的基本理論
克羅齊曾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黑格爾也曾指出,“一切歷史都具有當代性”。歷史承載著人類寶貴的生存經驗和無可取代的集體智慧,透過歷史這面鏡子觀照當代生活,以古鑒今或借古喻今,都是十分必要的。現代社會,人類也越來越懂得通過探索歷史資源,借用古人的智慧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諸多社會問題,面對人生的生存困境。但是,有一點我們需要明白,人們對歷史的熟悉或理解大多是建立在經史典籍之上的。所謂史實,應是真實發生的事情,而現在人們對歷史的了解更多類似于是對歷史故事的了解,與事實還有稍許差距。若我們從歷史的事實出發,追根溯源,可以形成歷史科學,但我們若從敘述歷史故事的角度出發談論歷史,則會在文本之上衍生出文學的虛構與想象。此時,我們不禁會問,那歷史的真實性和文學性到底應該如何辨別和區分呢?為了解決類似于這樣的重大理論問題,西方學者提出了一種“互文性”理論。
俄國學者巴赫金的詩學所提出的“復調”理論、對話理論已經包含有互文性的因子,比較系統地倡導互文性理論的,當推法國女權主義批評家朱麗婭·克里斯蒂娃。她的《符號學》論述了文本與文本之間的通約性,認為不同的文本都可以作為對方的鏡子,相互嵌入和相互映照,彼此相互吸收、相互轉化,形成一個從歷時態和共時態兩個維度向文本不斷生成的開放網絡。①由此可見,互文性理論的發端是一種關于文本的闡釋理論。當這一理論進入到文化研究領域時,卻已不再是僅從文本到文本這樣相互轉化如此簡單了。在新歷史主義文化批評中,互文性的理論重心已經轉向了文學文本與歷史背景和文化語境關系之上,而也正因如此,文學與歷史的界限變得不再清晰,對于“文本的歷史性”還是“歷史的文本性”爭論也一直此起彼伏。新歷史主義強調我們要著眼于當代視野,利用互文性理論來解釋歷史,從文學文本中將歷史事實或語境重構,形成新的歷史客體。因此,新歷史主義實質上是一種文本歷史主義,它帶有明顯的虛構與想象色彩,利用文本中的隱喻或重構進行批判。
新歷史主義的文化批評理論總體上強調文本與歷史的互文性聯系,某種程度上而言,它使文學重返歷史,發掘并開拓了語言結構和歷史結構想象性和虛構性之間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文本的歷史精神。新歷史主義與后現代主義和文化研究、文化批評相結合,表現出比較強烈的政治傾向性和意識形態性,宣揚文學的解構功能和批判精神,客觀上有助于啟發人們從政治視域觀察歷史和現實,有助于培育大眾對不合理的體制和思想的批判精神和變革意識。
二、傳統文化底蘊的彰顯:形式與內容應雙管齊下
近年來,大眾審美逐漸趨于通俗化,古裝影視劇的市場相對都市言情、抗戰題材電視劇來說較為萎靡,僅有的一些劇作也大多以情愛、宮斗為主題,在弘揚家國情懷這一立意主旨上乏善可陳,總體而言缺少了影視劇創作的突破和創新。2015年,一部《瑯琊榜》以其精良的制作,演員精湛的演技折服了眾多觀眾,成為年度熱播大劇,獲獎累累。這部關注于政治博弈、權力交鋒的電視劇為何能如此俘獲觀眾的心,成為影視圈討論的焦點,值得我們細細思考。《瑯琊榜》原為網絡作家海晏的連載小說,連載之初便已大受歡迎,它主要講述了赤焰軍少將林殊為洗刷其家族謀逆叛亂的冤情而步步為營,與少時摯友蕭景琰一道經歷重重困難,終使冤案昭雪的故事。在這些情節背后,我們應該挖掘出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才能為如何能夠出現像《瑯琊榜》這樣優秀的歷史題材電視劇這一問題做好注腳。電視劇《瑯琊榜》中的歷史是虛構的,應屬于架空歷史的類別,但是從劇中人物、禮節、文化等細節處我們不難推斷,該劇的背景被大致框定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它以平反冤案、扶持明君、振興家國為主線,將梅長蘇與舊時摯友的友情,以及與曾有婚約的霓凰郡主的愛情交織其中,又不乏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彰顯與體現,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價值觀一脈相承,營造出了情懷高遠的主旨意境。
從形式上來看,《瑯琊榜》蘊含著深刻的傳統文化底蘊。長亭送別、清風卷書、作揖行禮等各處細節的展現,將中國古典美學意境展現得淋漓盡致。②比如,長亭送別是中國古典詩歌中塑造的經典離別意象,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在劇中曾多次出現。《瑯琊榜》中梅長蘇在郊外的亭子送別儒家大師的場景,就遵循了中國傳統審美中的描繪手法,主客跪坐,相對揖別,微風習習,林木漸動,古意盎然,引人入勝,深刻感受到了離別之凝重的氛圍。就內容方面而言,昔日疼愛林殊的皇奶奶因病去世,林殊因身份所困不能為之守靈而內心悲愴,傷及身體,此處情節強化了對傳統孝道的弘揚。情節雖不新穎,但卻傳達出了當代社會仍推崇的文化底蘊,滿足了現下社會人們的精神需求,繼承了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血脈。筆者認為,正是這種對傳統精神文化的傳承,提升了這部作品的精神內涵,使其更具魅力。
彰顯傳統文化底蘊,我們可以通過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進行探討。形式方面,歷史題材電視劇本身就自帶傳統文化的符號,無論是古代服飾禮儀,古代建筑和生活群像等都在某種程度上宣傳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內容方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這部劇始終圍繞著平反赤焰軍冤案這一核心情節敘事,無論是步步為營,攻城誅心的黨爭,還是腥風血雨的江湖殺伐,其目的都是為了使冤案平反,正義得以弘揚。可以說,這部劇能為觀眾推崇的立足點在于對傳統文化的彰顯,而在其彰顯的傳統文化中,最核心的內容是懲惡揚善的正義。宮斗黨爭,是推動情節發展的外衣,在這層外衣之下,我們應該看到包裹于其中熠熠生輝的文化內核,《瑯琊榜》這部劇在這方面做得是十分出色的,這大概也是其能獲得大眾認可的關鍵因素之一。
對于歷史題材電視劇未來的發展而言,《瑯琊榜》的出現無疑是一劑強心針。縱觀當下叢生的所謂歷史劇,缺少核心的價值內涵是其無法立足的關鍵所在。若把劇目視為文本來考量,從新歷史主義視角出發,文本與歷史之間必然存在觀照。不論歷史是否架空,其重點仍應立足于歷史文化之上,一些拿著歷史的幌子,傳遞著都市言情思想的電視劇終不可能真正走進觀眾內心。《瑯琊榜》的歷史雖是虛構的,但它將歷史的文學性和真實性之間的關系處理得十分恰當。首先,整部電視劇的情節引人入勝,事件因果聯系緊密,矛盾沖突清晰,劇本體現出了很高的文學素養。再者,若我們從新歷史主義互文性理論視角加以考量,不難發現,這部電視劇所反映的現實意義是十分具體且深刻的,其中一句臺詞很好地闡釋了電視劇的主旨: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陛下你一人的天下。這其中所蘊含的儒家思想以及政治意識形態是值得我們深入解讀與思考的。因此,筆者認為,傳統文化底蘊對于歷史題材電視劇未來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創作者們應具有傳統文化的立場,搭建好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之間的橋梁,為觀眾創作出更多具有藝術美感的影視劇作品,帶領觀眾去領略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結語
如今,國人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回望和重溫本民族的悠久歷史,而作為新媒體傳播方式一種的電視,越來越顯示出其強勢的一面。歷代君王、重大歷史情節將借此契機與平臺逐一登場,如何把握住其精神內核,通過對歷史事件的重構與解讀觀照現代社會,反思當下生活,成為我們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傳統文化底蘊的彰顯與政治意識形態的傳達是當下歷史題材電視劇中稀缺的因素,但是它們對未來歷史題材電視劇的發展卻是十分重要的。我們應從這兩個方面著手,剖析當下的歷史題材電視劇,形成一套有借鑒價值的評審機制,為其注入新的文化基因,理清電視劇的精神脈絡,激發人們的文化自覺,擺脫思想上的貧瘠與虛假。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或許唯有如此,才能推動中國的電視劇事業不斷邁進,登上新的歷史高度。
注釋:
①陸貴山:《新歷史主義文藝思潮解析》,《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②李麗:《電視劇<瑯琊榜>審美意境中的民族底蘊》,《當代電視》,2016年第11期。
參考文獻:
[1]李娜.《瑯琊榜》敘事策略探析[J].影視藝術,2016,(01).
[2]劉取芝,孫其昂,施春華,陳友慶.政治意識形態:影響因素,心理機制及作用[J].心理科學進展,2013,(11).
[3]陸貴山.新歷史主義文藝思潮解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05).
[4]李麗.電視劇《瑯琊榜》審美意境中的民族底蘊[J].當代電視,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