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芳
在新課改的引領下,教師都在思考何以改變學生被動接受式課堂模式,怎樣進行課堂設計能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方案。合作學習因滿足學生主體的需要,以小組討論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便在此時脫穎而出。然而,實際操作過程中,拘于形式的小組討論學習居多,重課堂目標達成的較少,各界人士對小組討論學習方法的評價更是褒貶不一。下面,我將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讓小組討論教學方法更具實效這一問題談談自己淺薄的認識與建議。
一、“最近發展區”理論對小組討論教學的啟發
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講,兒童發展存在兩種水平,一種是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即將達到的水平,兩者之間的差異即為“最近發展區”。也就是孩子在他人的幫助下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水平的差異。
1.問題設置
教師應考慮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及問題處理能力,對所需討論的問題進行評價,是否在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內”。
(1)問題不應過于簡單,否則對大部分孩子知識建構、能力發展不利,且浪費時間、居于形式。如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單純給文章分大段、梳理文章脈絡,作者介紹,“為什么”類問題等。
(2)問題可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整合,統籌、概括性較強的問題更適合。如《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中細節描寫學習時,教師可設計表格就“屬于哪類細節描寫”“文中相應字、詞、句”“仿寫”“好處”等幾個方面全面鋪開,學生更系統、清晰,并且稍有挑戰力地完成討論。語文修改病句、關聯詞等專題學習、復習課程中,教師亦可采取小組討論教學方法,由學生自主總結、歸納病句類型并舉例說明,或根據復句類別找出相應關聯詞并舉例說明。
2.成員分配
能夠讓更多學生“最近發展區”得到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最高水平的協助力量(教師、同學)不可忽視。這要求小組成員之間盡可能優勢互補,各小組至少應有兩名可以起到引導作用的學生,且這兩名同學之間善于質疑對方,以避免出現一方獨大,造成“小組式被動接受學習”現象。因此,教師需在平日充分觀察和了解學生。
二、教師指導
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指導的意義在于讓學生主動、積極,有創造性地解決靠個人力量較難解決的問題。
1.對學生參與的引導
教學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不應忽略對性格靦腆內向、知識掌握較少、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的培養,相反,教師應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善于發現這類學生,并借助此類教學方法因勢利導培養其相應能力。就學生參與方面,有教師評價某個班不適合小組討論教學方法。客觀講,小組合作學習僅僅是一種方法,以期達到某種教學目標。選擇這類教學方法時,教師不應回避我們自身的問題,相反,更應在平日學習活動中,加強對學生表達、創新思維、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養,這是一個長期堅持培養的目標,而非某一堂課應完成的目標。一旦學生綜合能力提升,那么不管選擇何種教學方法,教師都會游刃有余。
實際過程中不乏個別“精英”包攬整個討論過程,其他同學無法順利表達個人觀點的現象。雖然“精英”們互相質疑可以減少此類情況,但在激烈的討論過程中,以“觀”為主的小組成員仍然會被忽視。教師需在討論過程中提醒和教導“精英”學生如何起到引導整個小組一同完成討論任務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相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回答內容、回答形式、展示報告等方面)。
2.討論問題的指導
針對所討論問題的難易,教師可給予不同程度的引導,多為解決問題思路的引入、方法的舉例介紹、學生思考遺漏提醒等,不建議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失去討論意義。
三、常規培養
小組討論教學方法雖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是以學生自主能動學習為主,教師在其中只起指導、輔導和引路的作用,但必要的常規培養不可忽視。
1.巧妙分組,明確分工
為避免分組討論課前準備時的混亂,教師可根據平日觀察將能夠互相促進學習的同學在常規矩陣式桌型座次時就安排在一起,討論時學生只需將桌子拼接為小組桌型即可。
小組分工時,建議由小組內成員自主推選組長、記錄員、組員,其中除組長、記錄員每組各一名以外,其余均為組員。組長主要負責組織、領導,記錄員負責記錄小組討論成果,組員主要負責出謀劃策。
2.正式的討論環境
正式的討論環境有助于學生重視討論環節,除上述環境創設桌型以及小組內分工外,教師還應重視其他細節,如:
(1)物料準備
各小組1~2張白板紙(60×90cm),4~6支馬克筆(根據小組人員數量確定),2套彩筆,延伸拓展材料(根據所討論問題提供參考資料)等,而非只在書本、草稿紙上涂涂畫畫,甚至是口頭上的短時間交流。
(2)問題有價值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整合性較高且有價值的問題,并補充課外材料,以供學生積極鉆研。如《詹天佑》一課,可分別以“修建背景”“勘測線路”“開鑿隧道”“‘人字形線路”四個內容分別設置問題并補充課外材料給四個小組深入挖掘。
(3)匯報正式
討論結果由小組成員在全班進行匯報。匯報前自主討論匯報流程以及每位成員匯報內容。匯報時,小組將白板紙張貼于黑板,小組成員序列排開,輪到誰發言時,可指點白板紙內容將自己負責的部分講授給全班其他同學,最后由一名同學進行總結。
教與學的成果離不開實踐的檢驗,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改進提高更是教師的責任,希望上述淺陋的建議能夠為老師之后的教學提供一些幫助。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石中英,馬和民,趙宏義.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