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今社會一些中學生的思想日益復雜。他們過多地追求享樂,講吃、比穿,上網、交友,厭學,不理解父母、老師的良苦用心,似乎變得自私而冷酷,卻自以為很有個性。而中學階段是一個人世界觀和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最容易產生思想困惑的時期,如果不加以正確的教育、引導,難免會變得不可理喻,不近人情,甚至被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所俘獲,走上歧路。因此,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呼喚愛的回音十分必要。那么,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將如何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呢?
一、愛并學習著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學生不僅從教師那里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也效仿教師的言行,為人處世的方法等等。一個粗暴的教師很難教育出一個彬彬有禮的學生。讓學生懂得關愛,懂得感恩,教師心中要先有愛,因為有愛才會有一切。教師得有一顆母親的心,真誠地愛你的學生,而不是一味地批評、呵責。指責過多有時學生會產生逆反心理,表面應允,實則隔膜更深。信息時代的孩子視野較寬,了解的知識也許比教師還寬泛。如果教師不學習,便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教師缺少吸引學生的魅力,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會蒼白無力。所以,教師要不斷學習,充實自我,樹立美好形象,用高尚的情操、寬廣的胸懷、公正無私的品質、樂觀向上的精神為學生做出表率。愛并學習著,“潤物細無聲”,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從而達到教育目的。
二、教學中滲透著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往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教學中,可充分利用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讓學生學會做人。如學習《背影》一課后,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爸爸媽媽,讓你最感動的一個情景、一個片段或一件事,受“望父買橘”情節的影響,學生說得真實感人,同時也理解了父母的不易,懂得了做人要懂得感恩。再如,學習《斑羚飛渡》一課時,讓學生討論從斑羚的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啟示,學生很容易悟出在生活中要有團隊意識,有合作奉獻的精神,才能生存發展。不但從課內的文章中汲取做人的道理,在平時的課外閱讀以及名著中都可以進行滲透影響。學會發現,學會引導,教育的效果會更好。
三、主題班會教育著
主題班會在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班主任應善于利用這種途徑來對學生進行教育。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召開過“天地間走來小小的我”“抵住誘惑”“我們是朋友”等主題班會,收到良好效果。對于一些突發事件可利用班會的機會讓大家各抒己見,從而達到輿論教育的目的。如我班的一名男生拉攏外班的學生毆打本班的學生,我當時很生氣,但沒有說什么,而是把這件事拿到班會上,先說清了事情的經過,再讓學生發表對這件事的看法。學生七嘴八舌,指出了這一男生的錯誤做法,責備他不該拉攏外班的學生打本班同學,同學們能在一個班里讀書是一種緣分,應好好珍惜,互相關愛,團結互助。我又讓學生給這次班會起個題目,有的學生說“豈能把拳頭伸向自己的兄弟姐妹”,有的說“緣分天空”等等。最后,全班唱起了周華健的《朋友》,把全班同學的心凝聚在了一起。
四、榜樣激勵著
古今中外,許多名人的事跡就是一部好的教科書。在教學中適時地介紹一些,既能使學生感興趣,教育的效果又好。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讓學生懂得舍生取義;魯迅棄醫從文,錢偉長改文學理讓學生認識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同時,在黑板的一側每天寫一句名言警句,都會起到潛移默化的激勵作用。當然也不要忽視了身邊,同齡人中有許多榜樣,會更真切地感染著學生。如有的學生有禮貌,有的關心集體有愛心,有的做事認真負責,有的樸實……這些都是很好的榜樣。捕捉到他們的閃光點,適時進行表揚,不但激發了他們的上進心,同時也間接地批評了表現不好的學生,無形中影響著這些學生去效仿學習。
五、與家長溝通著
有些學生在學校和在家的表現并不一致。我班曾有一男生,在校講文明,懂禮貌,從不罵人打架,行為習慣特別好。我在班級多次表揚他,并號召全班同學向他學習。但有一天,他的媽媽來找我,說孩子在家表現極差,什么也不干,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挑食,不學習,父母為他做了許多,卻換來了他的無理頂撞,接著冷戰,甚至離家出走……說著說著就傷心地流下了眼淚。看來不溝通不知道,一溝通才發現孩子在校和在家的表現反差竟如此之大!溝通是很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一個電話也許會改變一個孩子,一次家訪也許會挽救孩子的一生。老師與家長勤溝通,一起商討對孩子的教育,才會使他們健康成長。
當然,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徑還有很多,如娛樂活動中,看電影電視、體育競賽等等。把美德培植在學生的心靈,并轉化為學生的生活信念、行為準則,從而成為學生一筆真正的精神財富。只要用愛心去澆灌,用慧眼去發現,講方法去教育,何愁愛的呼喚得不到愛的回音。這樣,你會工作著并快樂著,教育著并收獲著!
參考文獻:
[1]蔡曉燕.孤獨的個體:多莉絲·萊辛的《第五個孩子》與《弗蘭肯斯坦》的互文性解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3).
[2]郭萍,申慧穎.愛的呼喚,和諧的追求:評《簡·薩默斯的日記》中的和諧倫理觀[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