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生

“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改變輕輕松松就能畢業的情況,真正把內涵建設、質量提升體現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上。”正值畢業季,教育部部長6月21日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說的一席話,引起廣泛關注。
“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當前教育的這一現象人們并不陌生。有的學生在中小學時段學習像拼命三郎,跨入大學門檻后變得懶散,或宅在宿舍打游戲,或忙于各種交往活動,或沉浸于談戀愛,蹉跎了歲月,荒廢了學業,浪費了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看看一些學生上課考勤記錄,查查他們在圖書館借書數量,可窺一斑。相形之下,國外很多水平較高大學的學生,日子過得有些慘兮兮,每學期要完成大量的閱讀任務,撰寫各種讀書報告,壓力山大,稍有懈怠就可能拿不到學位。
為何會出現上述問題?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很多學生從小學到中學都在家長或老師的嚴格督促下學習,缺乏自覺學習意識,沒有養成自主學習習慣,進入大學走出家長或老師的監管視線,難免如脫韁的馬兒自我放任甚或放縱。特別是,長期以來中小學階段超負荷學習、填鴨式灌輸,限制了學生的好奇心,降低了他們的求知欲,以至上了大學,面對新知識提不起興趣,面對新挑戰不愿下苦功。
另一方面,有的高校辦學理念存在偏差,課程設置、教學管理、成績考核不夠合理、科學、嚴格,讓一些混日子的學生過得輕松、滋潤。比如,有的高校專業課難度低,相關教師擔心教學測評被學生打低分而在考前劃范圍,考試時放水。實際上,這種“嚴進寬出”本身就是應試教育的結果,給學生傳遞這樣的信息:“一考定終身”,中小學時苦一苦、拼一拼,上大學可以歇一歇,反正學校、老師都不會為難自己,畢竟學生不能按時畢業,學校、老師面上不好看不說,還會影響學校今后招生。
改變輕輕松松能畢業的情況,高校無疑要唱主角。對大學生合理“增負”,必須變“嚴進寬出”為“嚴進嚴出”。做好課程設計,多些有深度、有挑戰的“金課”,少些難度低、易通過的“水課”;變革教師考核模式,引導教師把更多精力用在教書育人上;提高畢業門檻,敢于對混日子的學生動真格兒,讓他們切實感到“混”的后果很嚴重,倒逼他們刻苦用功。國內一些知名高校針對不肯學、不愿學的學生實行本科降專科之類做法,在保證教學質量上值得借鑒。
應當看到,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學習關鍵是激發內生動力,而不能只靠外在壓力,否則仍然是趕鴨子上架,效果有限。培育學習意識,培養自主學習習慣,不僅需要從小抓起,更需要給學生寬裕的時間、寬松的空間,讓他們保持對新事物、新知識的好奇心,保持探求新現象、新領域的求知欲。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教育部部長特別強調既要對大學生合理“增負”,又要對中小學生有效“減負”。一增一減,雙管齊下,才能真正把不同階段的教育打成一片,把素質教育貫徹到底。
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大學是青春的新起點,不是奮斗的終點站;學校是求新知的殿堂,不是混日子的天堂。回歸初心,守好本分,把握好每一天,學好每一門課,才能過上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練就一身過硬本領,不負時代,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