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每月接待好幾撥檢查,校長成了“迎檢專業戶”;老師被折騰,加班準備迎檢材料,教學成了副業……近年來中小學應對的各類督導評估、達標驗收、檢查評比多如牛毛,不堪重負。有老師說:“上課、輔導、教學活動都不怕,就怕各級各部門搞檢查。”記者調研中,不少校長和老師表示,上級安排的各項督導評估、達標驗收、檢查評比、會議培訓、安全管理等事務繁多,讓他們飽受困擾。(6月13日《半月談》)
“講課再累都不怕,就怕各級搞檢查”,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矯情?不過,如果像報道里的那些學校,有的最多一個學期就接待了各類檢查、參觀近40次;有的為了應對檢查,教師連續數個月沒有雙休;有的迎接全面督導檢查,學校提前兩三個月就啟動準備資料……這或許就不是矯情,而是真實的“無法承受之重”。
中小學承擔的主要職責是義務教育。按理說,它們就應該是“清凈”的,不該承擔太多的非教育教學任務。但現實是,各式檢查疊床架屋,既讓教師身心疲憊,也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正常運轉和教學活動。對此,各方確實應該好好聆聽下老師們的聲音。
學校所面臨的檢查,雖然與一般行政單位的檢查有差別,但根子還是一樣,那就是不該有、不合理的檢查過多、過密。因此,首先要做的,是進一步規范好各級檢查、評比的數量和范圍,與學校關聯不大,對于促進教育教學沒有直接利好的檢查事項,就應該及時清理,遠離學校。
同時,也需要糾正一種長期以來的觀念誤區,那就是一些地方和部門,似乎認為對一個地方的檢查越多,就代表越重視。其實,真正的重視和關心,就應該嚴格限制不必要的檢查,讓學校的運轉少受干擾。過度的檢查,既徒增成本,也增加了教師和學生的負擔,實際上是有害無益的。

要讓中小學少受檢查之累,加快簡政放權,清除不必要的檢查評比事項的同時,也還得增加學校的獨立性,讓它們真正有底氣對不合理的檢查說“不”。
學校就應該將主要精力放在教書育人上,學校的成績,也不應該以“迎檢”來評估。若一個學校不得不花費很大的精力去應對檢查,這無疑是不正常的。繼續在清理不合理的檢查上下功夫,同時加快學校辦學自主權的改革,真正讓中小學不再為“迎檢”所累,各方要有緊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