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壽玉
(南京藝術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00)
關于民族樂器改良的嘗試與探索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并以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為結束期。20世紀上半葉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激蕩中呈現出與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完全不同的時代特征,特別是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將整個中國社會帶入一個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一方面,革命戰爭催生了新的社會形態,對人們的思想文化造成一定沖擊。另一方面,隨著20世紀上半葉社會結構的斷裂,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嵌入社會結構之中,對傳統文化中散化的個體提出了聚合的要求。
自20世紀20年代起,上海作為樂器改良的重要陣地。其中,鄭覲文創立的“大同樂會”主要以制作仿古樂器、改革民族樂器為主。截至1931年,“大同樂會”共制成中國古今各類民族樂器164件。而民間自發性的樂器改良活動,則以周少梅、劉天華、張子銳等人為代表,并以從事二胡改良工作為主。如周少梅與胡琴技師配合制作“三把頭胡琴”,將二胡的音域由狹窄的“九度擴展到三個八度”;劉天華借鑒小提琴的特點對二胡進行改良,規范定弦并確定固定音高,還改進“琴筒”的規格,增長了琴桿的長度,并參考小提琴琴弓設計了我國第一把改良的二胡弓;另外,在其他民族樂器的改良方面,為了解決揚琴調音復雜、音域窄、不能轉調等問題,楊競明主張從音位排列方面入手,提出有關揚琴改革的三種音位排列方式。
新中國成立后民族樂器改良進入繁榮時期,并伴隨文革的開始逐漸走向衰落。伴隨著1949年后的國內社會和經濟發展步伐,民族樂器逐步經歷了真正的大規模改革。此時樂器改良的發展,主要與黨的支持和政府的政策引導有關。一方面,政府成立了專門的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為我國音樂藝術的發展指明了發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中國音樂家協會先后發起與組織三次關于民族樂器改良的座談會,總結了我國建國以來樂器改革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對樂器改良工作在解放初期的開展和今后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重要的推動作用。
20世紀50、60年代是民族器樂改革的黃金時代,1954年、1959年、1961年召開的三次樂器改良會議,可以被認為是中國民族樂器改良的繁榮階段。三次會議主要圍繞中國傳統樂器目前存在的“音律及轉調”、“音域”、“音量”、及樂器制作的“規格與標準化”四個問題以及樂器改良的方式進行討論,并出現如張子銳、楊雨森以及政府和民間團體等一批音樂工作者從事樂器改良工作。如1954-1955年張子銳成功改良大阮、低阮和大胡,增強樂隊低音聲部,為我國民族樂隊的交響化邁出了第一步;1958年由中國音樂家協會舉辦的樂器改良展覽會、演奏會和座談會展示了轉調揚琴、轉盤加鍵笙等各式改革民族樂器143件;另外,1964年低音拉弦樂器改良取得了一定成果,膜振動、板振動或板皮協振方式結合的改革樂器陸續出現。
樂器改良的第三個階段從文革結束到21世紀,文革結束后整個音樂界屬于恢復和發展階段,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各類研討會議紛紛召開,促進了樂器改良再一次掀起高潮。同時,關于樂器改良的科技發明獎勵制度建立以及檢測、鑒定模式不斷成熟,致使樂器改良在這一時期出現質的飛躍。
從文革結束后,社會各方面逐步恢復,音樂界也出現新的繁榮,各類樂器改良研討會也相繼召開。如1980年在北京召開的民族樂器改良座淡會,探討和交流了箏、笛、箜篌等樂器的改革;另外,面對文革后民族樂器衰退現象,國家開始運用政策激勵手段,為民族樂器發掘、收集、整理工作的新成果和科學技術新發明建立獎勵制度。從1978年開始,國家科委和文化部連續舉辦了多次全國規模的科技、文化科技成果評獎。同時,樂器改革的各項規章制度、規劃、檢驗、鑒定的模式愈加成熟。1978年國家科委向各單位強調,必須對含改項目在內的科技成果,進行技術鑒定。截至2000年,共有京胡、二胡、笛子、大三弦、琵琶等25項民族樂器行業標準出臺。
總的來說,民族樂器的改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進入探索階段,出現了諸如劉天華、鄭覲文等。雖然當時音樂家對樂器改良有宏大設想,兼有嘗試作為,卻無從具備規模改革的客觀條件。而新中國成立后,樂器改良進入繁榮時期。出現了一批民族改良樂器和少數民族樂器,尤其是低音拉弦樂器的改良備受重視。而21世紀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對于低音拉弦樂器的改良工作逐漸走向規模化和正規化,并出現重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