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和平
貴州省福泉市鳳山初級中學
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數學教師要從根本上轉變觀念,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上動腦筋、下功夫,讓學生熱愛數學、探索數學,進而主動地去鉆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們在濃厚的興趣中認識新知,掌握技能。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的一些感悟:
實施新課程以后,人們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研究提出了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曾說:“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學生的思維是在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時啟動的,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思維的動力,學生探究的主動性往往來自一個好的問題,一個好的問題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因此,以問題為中心開展創設數學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和解決數學問題成為目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的熱點,也為課堂教學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搭建了研究的平臺。但是,在教師對“情境創設”的必要性和功效性達成共識的今天,情境創設的實質卻發生了偏差,教學中出現了熱熱鬧鬧,情感過剩,華而不實,成效甚微的形式主義傾向。這種來自負面的影響,對教學的落實,教學質量的提高產生了干擾。因此,以追求真實有效的教學為目的,返璞歸真,對教師們孜孜不倦予以追求的“情境創設”的實質進行探討,是目前對教學的真實有效研究的焦點。同時,應該看到實施新課程以后,情境設計已經引起普遍重視是一個很好的兆頭,特別是新知識的引入尤為突出。 但要強調情境創設一是要緊扣小學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離開了這一點的情境創設無疑是在嘩眾取寵,自作多情;二是要聯系形學生的生活實際,要反映學生現實熟悉或者學生能夠理解的事物,準確地講,對初中學生而言,“現實”的情境意味著與學生直接相關的、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可以直接觸摸的事和物;三是設計要新穎,富有學生的情趣,有較好的視覺效果;四是設計要有挑戰性,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好勝的心理,挑起學生學習的欲望,使學生躍躍欲試;五是設計要自然流暢能夠在教學過程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任何牽強附會的情境創設,無異于畫蛇添足。
在新課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指導者;學生是學的主體,是教學過程中學習任務的承擔者,是認識的主體,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質疑探索的意識。為此,教師應充分利用數學本身具有的邏輯特點,運用直觀性、過程性等教學原則喚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為學生提供形象直觀的素材,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充分實踐、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問題串”的形式呈現學習內容,并且給出了“讀一讀、做一做、想一想、試一試”等諸多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在教學中還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勵性的語句。增強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嗣中學習。對于那些知識結構恰當、問題難度適中的內容,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經過討論、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學習是好的方式。經過討論后,教師一定要給出結論,否則收不到預期的效果。但是,討論交流要用得恰當,對于那些難度較大,討論要花費很長時間,最終又得不到定論的問題,就不宜進行討論。
每個教師都希望課堂氣氛活躍,但有很多時候是不盡如人意的。老師充滿了激情,但課上舉手的同學寥寥無幾。有的學生是因為膽子小,怕說錯;有的同學雖然心里明白但表達不清楚,所以不敢說;有的學生心里知道就是不想表達;有的是對學習的內容不感興趣,不愿動腦筋想。 多數同學都屬于前兩種。面對這種情況,我認為應該先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出發,在教學設計上下工夫。 只要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有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地去參與。這時他就會想說,甚至爭著說、搶著說。另外,教師還要注意平時對學生進行說的訓練,要教會他們怎樣說,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創新是時代的要求,也是今天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新教材中添設了探究性教學。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專題性與綜合性的研討、探究過程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順次連接四邊形各邊中點圍成什么圖形?什么情況下中點四邊形會是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可給學生提供探索空間。教學中插入了“鑲嵌”活動,要求學生對鑲嵌平面圖形的研究和實踐,了解正多邊形對鑲嵌平面圖形的研究和實踐,了解正多邊形在鑲嵌中所起的作用,并運用多種平面圖形進行鑲嵌設計,培養學生在數學方面的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這些探究性活動的添設,充分說明了教材的潛在功能和拓展性,也體現了教材內容上的科學性、思想性和實用性的統。
只有正視中學數學教學的客觀實際。以揚棄的態度進行中學數學改革,真正做到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并重。雙基訓練與能力培養同行,增強數學素養與發展創新精神同步。課堂小環境與政策大環境協調,新課程的實施才能富有成效。數學才有望成為中學生最喜愛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