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愛慶
廣西崇左市天等縣都康鄉初級中學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是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每一位英語教師常抓不懈,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因而,如何提高初中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課題。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閱讀時一定要專心致志、聚精會神,不能邊聊天邊閱讀,也不能邊閱讀邊干其他事情。
(1)培養良好的閱讀心理由于閱讀時受心理因素影響,因此學生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閱讀的效果。心理學上講當人的情緒處于緊張、焦慮狀態時,閱讀的理解程度就會降低。學生在限時閱讀和不限時閱讀、在課堂上閱讀和在考場上閱讀的心理狀態不同,因而閱讀效果也不同。我們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就應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心理素質,使他們具有較強的心理素質,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閱讀。學生有了好的閱讀心理,才能更好地理解閱讀的內容。
(2)提高視讀速度,培養快速閱讀能力成組視讀法可以提高視讀速度。成組視讀法是以意群為單位一組一組單詞的閱讀,這樣避免了逐詞閱讀,大大提高了閱讀速度。用這種方法閱讀時,學生同時看三個詞或五個詞,甚至更多的詞,逐漸改變一眼只看一個單詞的閱讀習慣,長期堅持下去,可以成倍地提高視讀速度。在成組視讀的方法指導下,學生可以達到快速閱讀的目的。
(3)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化背景知識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現在很多學生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缺乏造成了他們英語閱讀能力的低下,如果背景知識不充分就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改善學生背景知識就能改善學生的理解力。
1.速讀,把握文章大意。閱讀首先要確定主次,沒有必要細細地研究全文,而首先要進行速讀,瀏覽文章的前言、標題、結尾等部分,找到主題句,對文章的大意整體把握。主題句是一段話或整篇文章的主旨,一般在文章的開頭、結尾,有時在文中,初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找到這些主題句,進而對了解文章大意,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
2.精讀,深入理解文本。學生要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帶著問題進行有目的的閱讀,要深入推敲單詞,要讀懂讀通。讀到與問題相關的語句時要做上相應的標記,結合問題的選項來選出正確的答案。要做好此環節,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還要滲透文章結構、語言相關知識的講解。英語中各類文體有著獨特的特點,如記敘文也有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六要素,一般以人物為中心,以時間或空間為線索,按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來展開敘述。一般以第一或第三人稱來敘述,動詞的出現頻率最高,用得最多的是動詞過去式。議論文包括論點、論據、結論三大要素,時態多用現在時,強調語言表達的客觀性與委婉性。常用虛擬語氣、讓步狀語從句和情態動詞 can,may,could,would,should 等。 只有對文章的結構與語言特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在閱讀時才能更好地理解語意,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3.復讀,進一步驗證答案。做完題目后,學生要帶著問題與所選擇的答案來復讀課文,進一步驗證所選擇的答案是否符合原文的思路與意思。如果符合,那么所選擇的答案就是正確的;如果不符合,則要找出與哪句話或哪段話不符,從這些語句中進行再次提煉,通過對選項的再次比較,找出正確的答案。這樣做可以讓學生通過復讀來進一步加強對短文的理解,使學生可以站在全文的角度來分析細節,揣摩作者意圖,更便于提高答案的正確率。
初中英語可以說是許多學生規范學習英語的入門課題,就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仍停在啟蒙的初級階段,要求教師要抓好課堂教學陣地,搞活課外閱讀這一園地,在相互結合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首先要求突破詞匯記憶的難關,打好基礎。閱讀的速度、文章理解的準確性,往往受詞匯量的影響,高效高質量的閱讀,突破詞匯識記的關口是關鍵。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抓好詞匯記憶的環節,督促學生打好詞匯掌握的基礎。
其次,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以初中學生的英語水平及所掌握的單詞量,在一般情況下是無法完全獨立完成英文文章的閱讀的,這就要求教師要有組織的開展英語課外讀書活動,使學生在遇到障礙時可以及時尋求到幫助。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手段來合理組織課外英語讀書活動:
一是向學生提供適當的短小成篇的閱讀材料一般可以是500-600詞匯的短文,可以要求學生互換閱讀材料,適時共同討論遇到的問題。
二是指點學生依綱閱讀,綱就是閱讀材料后的理解題,每篇文章后的理解題既是閱讀的提綱又是閱讀成果的檢查。
三是將閱讀的輔導落到實處,除要對學生閱讀方法和技巧進行指導外,還要對學生閱讀的成效進行記錄評定,多鼓勵多幫助。
四是使用情景教學法,創設情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參與課外閱讀的主動性。這就要求教師選好素材,讓學生采用分角色、多角色朗讀,以體會英語語言的特點,語氣變化,進而也促進學生說英語的能力。
[1]高巖.初中英語有效閱讀教學模式的構建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8):92.
[2]閔潔.淺談培養初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課外途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6(13):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