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婕
(棗莊學院 山東 棗莊 277101)
(一)古代沿襲。我們進行中國舞蹈的學習的過程當中,會發現民間的樂舞,有代表性的古典舞蹈宮廷樂舞在很早以前就有了概念的分野,最初的樂和詩歌、音樂、舞蹈等多種應用藝術形式,作為中國詩歌的重要起點,《詩經》大約產生于西周初期和春秋中期,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都是能演唱的歌詞,詩經被分為風雅頌三類。從這可以看出,中國早期對樂有了不同層面的認識,直到今天我們仍然采用采風一詞,不僅從文字上,也從內涵上沿用了風這個傳統。周代的禮樂制度進一步對音樂進行了分類,強調樂與政相通,并對應著分封諸侯中嚴格的等級觀念,通過禮讓樂擁有了政治教化的重要功能,為樂的正統設置了禁區和界限,使得樂服務于封建王權。在以后的音樂發展的過程當中,一直有兩條線索貫穿始終,一條是作為雅樂的宮廷舞蹈,而另一條則是作為俗樂的民間舞蹈,雅與俗,朝與野這兩條線索構成了民間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舞蹈不斷借鑒宮廷舞蹈的形式,而宮廷舞蹈也積極向民間舞蹈吸收養分,整合民間舞蹈的綜合元素,說明民間舞蹈是一種不竭向上的動力,督促著宮廷舞蹈和表演性的藝術舞蹈的發展。
(二)近代發展。跨越到了近代,我國的舞蹈事業又翻開了新的篇章,特別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我國的民間藝術發展的主要方向,1942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將我國的民間舞蹈學習又掀起了新的高潮,在延安文藝座談講話中提到:只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深入到現實斗爭中去尋找創作的源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才能夠創造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作品,通過政策的引導,使我國的舞蹈運動舞蹈學習又向新的臺階邁進。從民間來到民間去成為我國現代舞蹈大師共同實踐和遵循的法則。
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態,舞蹈一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不斷進步,自從進入當代社會以來,民族舞蹈開始不斷進入我們的視野,一個民族或地域的區域文明發展和經濟發展狀況在民族舞蹈當中得到了有效的展現,外來的舞蹈經過本民族的人接受與結合后,也會成為該民族的民間舞蹈的組成部分。
(一)革命文藝形態。在新中國成立以后,革命話語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問題,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發展歷史的重要標志,在國家形象的構建、社會動員以及政治正當性的引導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這個時期,以革命話語為主題,無產階級民間舞具備了極大的革命屬性,成為塑造國民化國家形象的重要手段,革命文藝早在20世紀40年代初,就已經具備了初步的形態,而1942年的毛澤東同志的延安講話,又為革命文藝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使文藝為意識形態服務。
(二)表演藝術形態。民間舞蹈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具有自娛和表演兩種狀態,當民間舞蹈進入到當代發展的過程當中,逐步從民間走向舞臺,這也是民間舞蹈在當代社會中走向專業化的重要表現,許多藝術家投身其中,進行舞蹈藝術的開發與表演,使得豐富多彩的民間舞蹈加工成劇場藝術,被搬上舞臺,使越來越多的人看到自己祖國所擁有的豐富的藝術寶藏,激發了人們的愛國主義精神。著名的藝術作品有《鄂爾多斯》、《海浪》、《木馬舞》舞蹈,這些作品形神兼備,充滿了生活氣息,富有特色的將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以舞蹈的表現手法展示到舞臺上,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
(三)文化產業形態。進入到新世紀以來,我國有很多國有的藝術院團向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各個地方的歌舞藝術團的文化改革,一直面向市場,遵循藝術的發展規律,不斷提高創作和演出的水平,中國民間舞蹈更緊隨時間的腳步,進入到了文化產業的發展行列當中,構建屬于自己的文化產業形態,順應時代的發展與市場的發展規律,也是社會資源合理分配的必然發展趨勢。上個世紀90年代,楊麗萍離開中央歌舞團,回到云南,對舞蹈進行了商業化的探索,編導的云南原生態舞劇《云南印象》,將民族舞蹈推向市場,并取得了重要的成績,其產生的社會影響和文化意義,難以用語言來進行描述,也不能用價值來衡量,為無價之寶,實現了藝術規律與市場規律的統一,藝術和市場并沒有沖突,能夠將藝術還原成一種自然的狀態,是藝術家們近年來積極探索的一種文化發展方略,這是我國民間舞蹈的典范。
總之,民間舞蹈作為獨特的藝術形態,經歷了革命文藝形態、表演藝術形態和文化產業形態三個歷史形態的發展和演變,當代中國的民間舞蹈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就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腳步,也要滿足藝術自身發展的過程,無論怎樣都帶有中國的特色,是中國的文化,需要我們進行傳承與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