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一
(北京城市學院藝術學部 北京 100083)
清末民初老北京服飾品的主要裝飾工藝為傳統手工刺繡,刺繡是一種凝聚著民族智慧、民族力量以及民族審美情結的藝術。作為幾乎是老北京服飾品上最重要的裝飾手段,刺繡在風格特征和工藝水準上都深深地影響著服飾品的外觀,進而形成了繁華絢麗、嚴謹沉穩的老北京服飾品特有的裝飾風格。隨著自然經濟土壤的缺失,許多長期在農耕經濟模式中人們賴以生活和生存的民間手工藝逐漸走向消亡,以“針”和“線”為基本工具和材質的傳統手工藝形式正逐漸消逝在機器大批量生產的進程中,中國傳統服飾的裝飾形式和裝飾工藝的民族性別也在緩慢地喪失。因此,認識、整理與傳承成為當前研究中國傳統服飾裝飾文化以及傳統手工藝文化的迫切任務。
傳統刺繡是以針為筆,以線組合成為饒有情趣的人文意境,這種意境再通過實用的載體而體現。京繡是老北京的一種傳統宮廷手工藝,隨著清朝的滅亡,原來宮廷中的刺繡藝人流落民間。新中國刺繡廠的組建,才使得一批老藝人重新撿舊藝。京繡追求大氣、富麗的特點是往往不計工本,選料精細貴重,改革開放后,這種不計代價、費工、耗時、勞神的行當必然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原本人數不多的小刺繡廠工人紛紛改行,不再從事這個入不敷出的行當。在京繡工藝上,由于京繡工藝社會需求有限,從業者收入低微,近年來,從事這項行業的人越來越少。加上一些老藝人的過世,使京繡處在瀕于失傳的狀態。
刺繡之為藝術,關鍵在于它凝結著刺繡藝人大量的勞動和真切的情感,同時,刺繡更是一種裝飾藝術,裝飾藝術的本質是通過滿足使用功能之上的藝術手段來達到美化生活的目的。但裝飾背后的因素尚牽涉到生產力的發展,國弱民窮時“裝飾”的性質就會發生改變,清末民初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社會形態處在變革的過渡期中,傳統服飾品的裝飾技藝與其他傳統技藝的處境是一致的。傳統文化哺育著后人,也束縛著后人。突破傳統手工藝制作工具與形式的束縛,形成傳統技藝與現代產業文明的結合,將傳統工藝和現代高科技和現代生活有機結合,從技藝上去創新并創造出具有民族風格、結合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現代產品載體是傳承和發展傳統手工藝的必由之路。
我國的傳統手工藝文化,根植于悠久的農耕經濟生活,它哺育著每一代人,也融入了他們的思想、血液和靈魂;同時,亦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規范、支撐和束縛著后人的行為。在定居的農耕生活中,以針線為基本工具的織繡工藝的普及使家庭式作坊成為基本單位和社會的初級勞動組織。它充分地發揮和協調家庭成員的關系,最大限度地利用時間,節省原材料,降低成本。在這種兼生產、生活等社會功能為一體的家庭作坊中養成了血濃于水的家庭關系和情感,這即是他們的微觀社會、經濟、倫理道德和情感基礎。由此分析看來,要使手工藝在未來的發展中穩步發展,有必要從保護他的傳承方式著手。
首先,就需要繼承和發揚歷史證明了的傳統優勢。其次,由耕織互補的小家庭微觀自給自足的經濟以及中國大地的各種資源、物產互補形成的宏觀自給自足的經濟共同構成了雙重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阻礙了社會化生產的擴大和貿易的發展。這種狹小的小家庭生產單位分散了人力物力,無法凝成一股強有力的整體而共同發展壯大同時也限制了科學技術的交流和發展。求發展就要摒棄傳統遺留下來的農耕經濟下形成的思維模式建立協同發展的組織與聯合。
讓文化生產和文化產品直接進入市場機制,直接產生經濟價值,這對于傳統手工藝的性質和傳統文化觀念來說,不啻是一種挑戰。因為傳統文化是崇禮非物和重義輕利的,手工藝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基本上只局限在思想、精神、道德與禮俗的范疇之中自給自足,“與今日民藝所面臨的問題一樣,文化的出路還是要從‘經濟’入手去尋找。”應當說,把經濟價值和物質利益排除在文化之外,使文化變成一種純粹精神的形而上的東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點也是一大局限。它導致了中國從18世紀開始出現了科技與經濟的衰落,更使中國的抑商意識廣泛地滲透到人們的思想與行為之中,并以潛規則的方式構成了對經濟發展的體制與觀念的雙重禁錮。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北京有著明顯的文化資源優勢,作為傳統工手藝之一的京繡更能作為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資源。同時,加深人們對傳統手工藝的了解,以達到更多人參與到熱愛并保護它的事業中來,從一定程度上提升傳統手工藝的附加值。
風俗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生活方式、習慣和風氣。一個地區的風俗是由該地的自然條件、社會環境、歷史文化發展所決定的,因而風俗具有地域性、群眾性、較長時穩定性和可變性等特點。在漫長的歲月中,中國社會形成了其獨具一格的習俗風尚,如歲時節令風俗、婚俗、喪葬禮俗等。這些風俗節令中,裝飾意味濃厚、地域風格濃郁、工藝形式獨特的飾物往往成為這些非物質的風俗的載體,如老北京端午節中贈送的繡制精美各式荷包和肚兜,往往成為傳遞情誼和祈愿祝福的象征。刺繡等針線工藝在過去的日子里承擔了人們這些習俗的依托物的主要制作工藝,并隨風俗的興衰而起伏。事實并非完全是以刺繡為代表的這一手工藝產品和現代生活不符,而是我們對手工藝形式的所依托傳統文化中的民風民俗保護得不得力。
面對傳統手工藝普遍衰微的事實,人們往往認為是由于生產機械化的緣故,使得傳統手工藝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然而,多少人會注意到傳統文化中的民風民俗的影響。正是由于世界的趨同化使得文化也越來越同一化,保護本民族或地域性的風俗文化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傳統并不是歷史上形成的或曾有過的既定事物,而是一個開放不斷發展的動態系統,它存在于現在,依附著過去,同時也孕育著未來。也就因此,我們探討現代社會和現代性時離不開對傳統的借鑒,在關注傳統時不能忽視其中能夠古為今用的因素,使得傳統在發展中被繼承。我們應該大膽突破現有狹小的視野,拓寬傳統服飾裝飾工藝發展的空間,比如傳統刺繡在新型產品上的運用,以具有時代性和時尚型的產品給傳統工藝增值;比如對新材料和新方法的接納,比如專業的刺繡工廠與傳統的手工刺繡技術的結合、多渠道、完善的營銷網絡的建立,比如對于手工和機械的結合使用,因此,我認為對于京繡的其他方面我們也應該秉著同樣的原則,抱著在繼承中開創的觀點,才能改變現在京繡面臨的缺乏創新的局面。
通過對歷史上北京地區傳統服飾品裝飾工藝情況的整理,可以肯定的是,以刺繡為代表的傳統服飾裝飾工藝擁有它自己的既定發展原則和規律,清末民初的刺繡技藝可以說是在近代文明形成的過程中,早期工業文明與尚存在價值的傳統技藝的一次重要結合,它的意義在于,探索了傳統技藝在新的社會形態中存在的價值和方式。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筆者試圖站在較為客觀的角度上,分析老北京的傳統服飾品手工裝飾工藝的處境并對其在當今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方式的展開嘗試性的探討。
注釋:
①杭間.手藝的思想[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