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炆炆/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利用和飲用茶的國家。人們在細啜慢飲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受到了世界各國的追捧。隨著茶文化的傳播,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飲茶隊伍中,同時也促進了茶葉貿易的繁榮。茶葉作為我國主要創匯農產品2016年出口總額達32.9萬噸,金額約14.8億美元,同比分別上升1.15%和7.48%。據業內不完全統計,我國有8000萬茶農,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各個省份的山區,茶葉的銷售是他們安身立命的重要支柱。
中國茶文化正式形成是在唐朝時期。唐朝時,中國在農業、商業、對外貿易各個方面都很活躍,中國的各種傳統手工制品都外銷到世界各地,而茶葉的生產和銷售也繁榮發展。當時,皇家對佛教的崇信,詩歌的繁榮昌盛都使茶文化的發展和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將儒家、道家的思想融進了茶文化中。中國茶文化內容十分豐富,具有物質性和精神性。茶文化的物質方面主要包括茶的種類、水、盛茶湯的器具、茶點、桌椅及飲茶場所等一些顯性的事物。茶文化內涵的精神方面指的是茶葉在應用和發展的歷程中所產生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以及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也是茶文化內涵的核心內容。
在飲茶上我國注重以茶修德,以“德”為中心,茶道精神強調要重視人的思想品德及個人修養,注重人的奉獻精神,反對唯利是圖的極端思想。中國的茶道也注重“和”。“以和為貴”是我國從老人到小孩都明白的一句話,茶德中講究的“和”也是這個含義,“和”即為“和諧”。這要求我們在交友以及處事中,都要以“和”為先,相互包容,謙讓友愛,這種“和”喚醒了人們心中的善良、友愛。茶道中的“禮”要求我們要以禮待人。我國的茶禮倡導尊老愛幼,和諧友愛。在我國古代十分講究茶禮,對出席茶宴的人員要有明確的座次。煮茶、敬茶、添茶都有細致的規定,按照長幼有序的思想,在敬茶時,要先敬尊長,然后根據地位及年齡依次敬茶。中國的茶道將茶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德”、“和”、“禮”為中心的茶道精神。它不斷激勵中國人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以德服人,以禮待人和以和為貴。
16世紀是茶文化在英國的一個節點,在這之前的英國是沒有茶葉的。茶葉最初出現在英國也是作為藥用的,茶飲之風主要是由英王查理二世的王后凱瑟琳推動的。由于王室的帶頭作用,茶飲逐漸在英國的宮廷中盛行開來。由于最初茶飲只是由王室和貴族消費,此時的茶葉被貼上奢華的標簽,究其根本,這是由于當時從東方進口到英國的茶葉的數量有限,隨著因為英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航海業的發展使大量茶葉從東方運到英國,此時,茶葉才能進入普通百姓家,成為日常飲品。
英國茶文化在體現上流生活的高雅同時更代表了個人的修為與涵養,它綜合反映于英國人保守、認真和追求體面的個性特征,這種性格特點更加鞏固了英國人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念。英國人的茶文化是有著國家特色的高雅文化。它代表了英國人的民族優越性,是英國無可替代的象征,也是個人主義放大到國家層面的表現。同時英國的茶文化是對現實生活的再提煉,英國人喝茶總是圍繞著餐桌而不是在茶案,飲茶包含于飲食結構中,英國人的務實性在其中體現無遺。此外,英國茶文化不同于中國茶文化的從民間興起再進入皇宮的發展軌跡,它是從皇室貴族自上而下得到普及的,只有出于社會上層的王公貴族才能享受有茶相伴的生活。隨著茶葉貿易的擴大和社會的變革,飲茶才逐步進入大眾的生活中成為全國性的生活方式,所以英國茶文化體現的是一種貴族文化與平民文化相結合的特點。
盡管我國的茶葉出口每年有所增加,但增速緩慢。我國茶葉出口有較強的貿易競爭力,但總體來說其趨勢是緩慢波動的下降,國際比較優勢不斷惡化。
我國茶葉出口有所增加,但增速緩慢。根據李玉梅等學者對主要產茶國和茶葉出口國的中國、肯尼亞、斯里蘭卡、印度、印度尼西亞等的測算,印度和斯里蘭卡由20世紀60年代占世界茶葉貿易總額2/3變為目前近1/3,其中印度份額減少了2/3、斯里蘭卡份額減少了1/3;與此相反的是肯尼亞份額快速增加,其次是中國,但優勢不明顯。我國茶葉出口的貿易競爭力指數(NTB)在0.9200上下波動,最高為1989年達到0.9554,最低為1988年的0.8799。2001年和2002年我國的貿易指數分別為0.8900和0.8928。雖然我國茶葉出口有較強的貿易競爭力,但總體來說其趨勢是緩慢波動的下降。中國RCA指標是主要出口國中最低的,出現不斷弱化的趨勢,中國茶葉對外貿易在世界茶葉貿易中的國際專業化水平極為低下,對外貿易國際比較優勢不斷惡化。
目前,我國茶葉的對外貿易面臨著嚴峻的國際困難和問題。有些問題是表象的,如競爭力不強、市場占有率不明顯等。有些則是實質性的,如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等。筆者認為,目前的實質性障礙和困難有:一是專業化程度低,沒有形成品牌效應。面對肯尼亞等這些新興的競爭對手以及印度、日本等這些老牌競爭對手,我們并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顯得力不從心,甚至無從下手;二是沒有挖掘出我們的特色性元素。我國茶葉生產與貿易的歷史不可謂不悠久,但除了值得驕傲的悠久外,能不能把它融入產品的價值,能不能挖掘出與眾不同的核心價值元素,體現出產品的差異性則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我國茶葉生產與貿易的歷史悠久,茶文化源遠流長,但能不能把它融入產品的價值,能不能挖掘出與眾不同的核心價值元素,體現出產品的差異性則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茶文化跨國傳播要力求準確客觀。在對中國當代茶文化輸出時,要兼顧國內外語言背景和茶文化特性,力求中國茶文化在輸出時確保準確、忠實、連貫和地道等原則,讓更多的國外人士真正理解中國的茶文化和茶產品。通過茶文化的宣傳推動茶文化的國際認可。豐富的茶文化是中國茶業發展的有力支撐,如果國外的消費者能夠知曉中國茶文化的意境,那必將增加對茶產品的敬仰和好奇,吸引他們對我們博大精深文化的仰慕從而增加其茶需求,從品味上創造價值。
首先從茶產品本身下功夫,提升產品質量。我國盛產綠茶、紅茶、黑茶、白茶等,根據各類茶葉特性的不同,沖泡方法也各不相同。在這種消費習慣嚴重差異的情況下,如何開發適銷對路的茶葉新產品,以迎合不同國家的不同需求,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中國茶企改變現有茶葉種植模式,改變現有茶葉加工工藝以提高茶葉品質;拿出足夠的誠意,靠誠信文化傳播和高品質茶產品的推介打消歐美民眾對中國茶葉產品的顧慮。
其次,中國茶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品牌支撐,產品的附加值低,缺乏持久的競爭力與生命力。縱觀中國茶葉市場發展,中國茶葉在品牌競爭力建設中明顯處在下風,而英國的“立頓”、日本的“三得利”的廣泛影響是中國品牌建設不力的有力證明。如果能將出口企業有效的整合起來,發揮規模優勢,并努力創造出品牌優勢,做出有代表性的中國茶業品牌,對整個中國茶業貿易的發展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在這方面,可以發揮政府、行業協會、有實力的茶葉企業的作用,整合它們的力量,形成產品品牌發展的合力。當然,茶葉品牌的創立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這個過程完成的好,能形成馳譽中外的像星巴克這樣的品牌,那對我國整個茶葉貿易都會發揮積極作用。
最后,可以從茶產品包裝設計上體現中國文化的特色。優秀的包裝設計常常蘊含著強烈地域個性及文化底蘊,具備有形和無形的價值效益,容易在市場銷售。中國傳統文化,歷史長久、內涵豐富,不斷的給予銷售包裝設計營養和活力。傳統文化就是茶葉包裝的根基和賴以汲取的營養,茶文化與包裝設計相契合,傳統文化元素在設計中的加強運用、傳統文化元素對產品品牌價值效應的確立、產品差異化和個性化體現、對促進外貿銷售等方面將起到積極作用。因此,包括包裝色彩、圖形、設計版式、版式內容等都應充分體現中國茶文化元素。
當茶體現出文化品味后,茶產業的整個鏈條必將受益。這時,應當圍繞茶產品的整個產業鏈條,如茶葉生產、茶葉銷售、茶藝館、茶具、茶道文化旅游等做好營銷和貿易工作,這將進一步促進茶文化的傳播。茶文化的宣傳既可以通過文本傳播,如將有關中國茶文化的茶事故事、茶事小說、茶歌茶俗等書籍翻譯成外文供國外讀者閱讀,也可以通過定期開設茶文化沙龍、舉辦茶葉博覽會、文化節的形式進行宣傳,還可以通過茶文化主題旅游等形式讓消費者切身體驗,提升影響力。發展茶文化生態旅游,挖掘本土茶文化內涵,構建主題文化場地,讓域外游客感受到中國茶文化的深刻內涵,從而帶動茶葉貿易的發展。
中英兩國都講究以茶會友,不管是在平常的人際交往中,還是國際交流中官方接見,不管是普通人的日常交際,還是貴賓接待,茶都是彼此交流和溝通的橋梁和紐帶。中國人講究的人與自然的“天人合一”與英國人講究的悠閑靜謐、高雅格調有著太多的類似和契合。從文化的角度出發研究茶文化對茶葉貿易的影響,探究茶產品結合茶文化的策略以促進中國茶葉出口貿易的發展,兩者相輔相成,既能提升中國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又能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經濟和社會的雙重價值。
參考文獻:
[1]段立先.跨文化視野下的茶葉對外貿易[J].福建茶葉,2016(10).
[2]張進軍.中英茶文化比較及對中國茶文化傳播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4(08).
[3]王平.文化促進中國茶葉貿易的戰略思考[J].蚌埠學院學報,2014(02).
[4]羅國華.茶文化對茶葉經濟活動的影響[J].蚌埠學院學報,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