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雪/新疆大學紡織與服裝學院
在當今音樂全面覆蓋時代,高校學生對音樂與其表達方式的選擇是自由多樣的,他們不依賴單一的課程教育(第一課堂),校園里眾多的藝術社團(第二課堂)以其實踐性強、參與度高的優勢,得到了大家的喜愛。
新疆大學公共藝術教研室的課程設置充分體現了多樣化文化交融特質,既有典型的特色課程《新疆民族舞蹈》、《中國新疆木卡姆藝術欣賞》;也有體現漢民族悠久文化的課程《中國古典音樂鑒賞》;體現多元文化融合的課程《精品音樂賞析》、《中外名歌選唱》等。目前大多數課程都在開展,但由于各種原因,實踐類課程嚴重萎縮。其中有教師自然減員的因素,也有學生專業課程增加無法選修的原因。這使得一部分具有學習熱情和音樂特長的學生轉向了校園音樂文化教育,形成了第一課堂理論教學與第二課堂實踐相互補充的局面。
(1)具有民族特色的“冬不拉樂團”于2012年成立,16名隊員均為少數民族學生,每年招收新隊員。所有隊員均未接受過專業系統學習,有一名非專業藝術老師不定期給予指導。
樂隊主要演奏哈薩克族經典曲目,及著名的其他民族代表曲目:如塔塔爾族的“阿特諾西卡”和“雖嘎尼西卡”,俄羅斯族的“卡吐恰”,法國的“夢中的婚禮”等,多為“思念、母愛、父愛”等主題。
2014年4月樂團參加第四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學生藝術展演比賽獲得喜人成績:兩首哈薩克民族曲目分獲一、二等獎。
(2)2000年新疆大學軍樂團掛牌成立,近年來多次被評為“五星級學生社團”和“十佳學生社團”,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出色完成了自治區級、校級各項活動及演出任務300余場。
軍樂團實行半軍事化管理,按照西洋編制分為三個大組(木管組、銅管組、打擊樂組),九個聲部。軍樂團現在編人員73人,有專業老師指導,長期招收成員,是最具活力與發展持續性的社團。
(3)合唱團是學生參與最為積極普遍的,同時也是歷史最為悠久一個社團,幾乎無從追溯其成立的準確時間。招生時按照西方音樂體系進行模唱和節奏測試,以此完成四個聲部的分配,通常招收百人左右。演唱曲目豐富多樣,涉及古今中外,在全疆合唱比賽與展演中多次亮相。
(4)吉他社團成立于2006年,人數最多時達300人。這種西方舶來樂器以其便攜、易學等特點,深得學生喜愛,即使沒有專業指導老師,也由學生自己組織、培訓、管理起來,發展態勢十分穩定。曲目涉獵廣泛:“蘭花草”、“心愿”、“藍蓮花”等,或古典或流行,是學生們自主進行藝術實踐的優秀典范。
(5)為激發與陪養學生的音樂興趣與能力,展現學校豐富與魅力并存的社團文化,學校于2015年4月29日成功拉開了首屆大學生社團文化藝術節的帷幕,以引導全校學生學習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各民族同學之間團結互助精神。其中的“清明詩會”將話劇表演、古典舞、古箏彈奏、冬不拉彈奏融入詩歌朗誦,極具藝術表現力和良好的舞臺效果。比賽中,維語版的《再別康橋》讓人耳目一新;《將進酒》、《滿江紅》等經典詩詞也引來觀眾陣陣熱烈的掌聲。表演者們不分彼此、不論民族,或慷慨激昂,或溫柔婉轉,多種藝術風格達到了圓融共通的效果。社團文化藝術節的舉辦不僅是學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凝練展示,更是一所綜合性高校追求精神文明、文化多元、創新進步的具體表現。
以上幾個社團都具有一個鮮明的特征,即任一民族的學生都在其中接受了“雙重樂感”的教育與實踐:“對于民族,音樂則體現一個民族的情感、氣度、神韻和意境。了解本民族的音樂如此,了解他民族的音樂也如此。”參與音樂社團的所有人在母文化的樂感基礎上都習得了他文化的樂感,并且不斷地得到鞏固與融合,甚至超越了雙重,可能是三重或四重,只不過在概念上統稱為“雙重樂感”。漢民族與少數民族樂感之間的相互習得,以及對西洋樂感的吸收,最后在每個學生的身上都產生了一種包容、理解、尊重、欣賞的姿態,這種多元文化教育既體現出差異,又體現出融合,呈現出立體的復合型學習結構,形成一種和諧而且穩定的心理狀態。
調查中,還有個別社團沒有列入,如少數民族舞蹈團、街舞團等,但是西部其他知名綜合性高校均未有如此眾多的藝術社團組成。
(1)進一步認識藝術社團能培養大學生包容性、開放性、創造性等特質的意義,提高社團建設的自覺性。
(2)將社團文化納入大學生思想素質教育管理體系,學校團委、學生會以及二級學院的相關管理部門通力協作,體現出校園藝術社團建設的針對性、系統性和制度性,克服隨意性和自發性。
(3)加強專業教師配備,提供必要的硬件設施。
參考文獻:
[1]張歡.雙重樂感的理論與實踐[M].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12.
[2]謝嘉幸.走進音樂——音樂鑒賞訓練與評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