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璠/延安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二者對于課堂缺一不可,所以,課程變革與教師與學生密切相關。教師對于課改的了解與理解將直接關系到其教學方法的使用,教學方案的設計以及教學目標的制定,最終直接影響到學生課堂上知識的接受程度。而且,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作為教育的一線工作者,對于課程改革是有發言權的。語文教師與課程改革,二者本身就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課程改革規范和引領教師進行課程的變革,反之,教師又為課程變革提供可靠的技術與數據支撐。課程改革對于教師的影響應該具有規范性與引領性。課程改革提出的教育理念與教育目標是最切合現實學生需要的,教師應認真貫徹執行課程改革的要求,使教學觀念時常站在時代的前沿。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培養面向全體的,全面發展的人。教師在課程目標的制定上就應該把培養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全面發展的人才作為終極目標,通過制定教學過程的各個小目標來達成這個大目標。在具體的目標上,課程改革從六個方面著手:
一是課程傾向。教育的任務是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上,不能因為成績的好壞而區別對待學生,對于后進生在抓成績的同時應該注重思想品德素質的培養。任課老師在課程設計時,應盡量避免“滿堂灌”“填鴨式”等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注重養成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的習慣,教會他們如何自主學習。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這就要求教師傳授的應該是學習的方法而不是枯燥乏味的知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講的就是這樣的道理。
二是課程結構。綜合性課程是近幾年來的熱詞,這種形式的課程不會把學科之間的聯系割裂開來,而是把知識進行統合,讓學生學習到綜合、完整、相關聯的知識。教師要想駕馭綜合課程,從微觀上說,就要博覽群書,對于文章涉及的各個方面都要有所理解感悟,從宏觀上講,要求教師要做一個生活中善于發現、善于學習的人,把終身學習作為畢生的事業。學校在課程結構的設置上,也要做到均衡平等、因地制宜,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作為旨歸,還可以適當加入本土文化課程,不能因為成績、升學率的等功利因素放棄對學生的全面素質的培養。
三是課程內容。部編本已在義務教育階段投入使用。在溫儒敏的《“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中談及了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體特色,一是體現核心價值觀,做到“整體規劃,有機滲透”。二是接地氣,滿足一線需要,對教學弊病起糾偏作用。三是加強了教材編寫的科學性。四是貼近當代生活,體現是時代性。從這些特色中不難看出,部編本突破了傳統教材內容“難、繁、偏、舊”的狀況,使內容更加貼合實際,有利于培養出與時代不脫軌的優秀人才。
四是課程實施。新時代教學的基礎設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多媒體來繪聲繪色的講授。也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講授法、討論法、談話法等形式多樣的方法來豐富課堂,學生也能主動參與其中,不僅培養他們課堂“主人翁”的意識,也能養成學生交流與合作的習慣。學生同樣可以利用這些先進的手段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對于自己感興趣而課堂無法涉及的東西進行自學。不知不覺中,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會提高。
五是課程評價。應該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其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單憑學生的成績來評價學生,不能對后進生進行言語攻擊,而是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一個整體的評價。學校也應該避免死板固化的評教體系,對初入職教師耐心引導,把工作重心放在努力提高教師教學實踐能力上。
六是課程管理。課程管理也講究因地制宜,部分課程的設置在某些地區也存在水土不服的現象。課程改革強調,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城鄉、南北教育水平的差距要求教育有關部門應該因地制宜,在課程管理上突出本地特色,適應本地生源,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踐者,同樣也是課程改革提出者。之所以推行教育改革是因為當下的教育中存在太多的問題有待解決,而這些問題和爭議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呈現出來的。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這樣長此以往的教學反思和經驗積累就引發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教師只有在不斷的“否定—實踐—肯定—實踐”的過程中才能積累經驗,最終總結出以供其他教師借鑒的方案。不難看出,教師是否進行教學反思對于課程改革的重要性。我們熟識的特級教師如李鎮西、李吉林、余映潮等,他們都是在自己的從教生涯中不斷探索發現,慢慢積累出適合自己的教學路子,最后形成了一套思想體系。他們的教育觀念正在改變著教師,改變著中國的課程改革。這就是教師與課程改革的關系。
語文教師與語文課程改革是一個問題的兩面,為了更好的貫徹落實課程改革理念,教師需不斷認識自我、提升自我、改變自我。為了營造更好的教學環境,課程改革應切合教學實踐,找出教學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策略。
參考文獻:
[1]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 ·教法,2016(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