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漢順
最早接觸“冰心”這個詞,是小時讀《小橘燈》,當時覺得作者“冰心”這個名字好美。后來從課本里讀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讀到“一片冰心在玉壺”時,又覺得這個“冰心玉壺”的含義和意境好美。如今我手捧宜昌作家鄧貴環名為《一片冰心》的散文集,竟然覺得這個含有“冰心”的書名,她用來也真的很合適。鄧貴環以女作家冰心為榜樣,人物事件花鳥草木,在她的筆下都有情感,有溫度,有情懷。她纖塵不染的心靈追求和對家鄉對親人的愛戀,恰如一顆真摯純粹的“冰心”她更將這顆心盛放進一只晶瑩的文學玉壺,“冰心”與“玉壺”相映,閃耀著動人的光輝。
《一片冰心》文集內容安排為《情牽 》、《追 念 》、《印 記 》、《寶 貝 》、《閑情》、《玩味》、《所見》七個部分,80多篇文章,洋洋灑灑20萬字。我分明感到,在這七個部分的浩繁的文字里,有一道情感的河流在流淌。我徜徉其中,去探索,去追尋,我想理解它的色彩,也想知道它最終要流向哪里。
作者鄧貴環出生在一個叫娃娃寨的村子里,在素有“秭歸的青藏高原”之稱的磨坪,娃娃寨又是磨坪最偏遠的地方。
古今中外,大凡成熟的作家筆下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心靈棲息地。比如,曹雪芹的大觀園、吳承恩的花果山、施耐庵的水泊梁山、劉紹棠的大運河、莫言的高密等等,精彩的故事都在這里上演,鮮活人物的生命之花都在這里傾情綻放。讀《一片冰心》文集,我感到,文學新人鄧貴環的那片心靈棲息地就是生養她的娃娃寨。那里廣袤深邃的大山用它貧瘠的土地去承載哺育萬物,用它連綿起伏卻不乏寬廣的胸懷去容納人們世代的生息。更有作者辛苦慈愛的父母在這片土地里刨食,有威嚴能干的爺爺在這里修身治家,有兒時的玩伴在這里討論未來,有樸實的鄉親在這里經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他們在這里歡笑,在這里哭泣,在這里活著,也在這里死去。這里所有的一切,是《一片冰心》的創作之源,也是那條情感河流的承載之基。
娃娃寨的確是一處貧瘠又貧窮的偏僻之地,它的貧窮足以讓一個“算得上英俊的青年,如果不出去打工,就很可能一輩子娶不上媳婦。”但這片貧窮的土地,足以“富養”一個它的作家女兒。
從輯錄的文字看,作者的創作題材和內容主要來自娃娃寨,縱貫流淌在所有篇目文字里的,是一道有時激流飛瀑,有時潛龍騰淵,有時月明風清,有時碧波蕩漾的情感潛流。這道河流,也時時激蕩起讀者的感情波瀾。
《高山柳》里,“早春時節,當風里還殘留著點點冰花,落在越冬的小麥上,冰出點點燙熟似的印痕;當迎春花枝還灰白著臉瑟縮著,不肯露出一點青色;當年前種下的土豆還在昏睡不愿醒來,那兩棵柳樹,已經慢慢地,在落光葉子的枝條上,悄悄地,悄悄地,睜開朦朧的小小如針尖的眼睛,打量著這個還殘留著冷氣的世界。它在悄無聲息地宣告:春天就要來了!……兩棵柳樹就在這冷寂的世界里靜默著,悄悄地醞釀著一個轟轟烈烈的春天。”作者將對母校深深的思念和熱情的贊美寄托在兩棵生長在校園里七十多年的柳樹上。柳樹蔥蘢,她歡呼雀躍;柳樹遭災,她心急如焚,兩株柳樹是她的魂之所系情之所牽。在其他篇目里,作者盡情抒寫了生活在娃娃寨的父母、爺爺、二婆、伙伴等人物;抒寫了銀杏、珙桐、油衫、栗子、皮影戲、瓜果等物產,這些都是這條情感洪流里的一朵朵雪白晶瑩的浪花,是它們在作者心頭澎湃的律動讓作者情不自禁要拿起筆去敘寫去謳歌。
這道河流最為深沉的部分,是烈焰般的赤色,那是她對親人深沉的懷念。“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的臉上總有汗水,那是太陽還沒出來就起來下地勞作、傍晚才疲憊歸家的時候,是每天背回如山一樣的一垛豬草的時候,是在煙熏火燎的灶前為一家人煮飯的時候……母親總在流汗,她很少流過淚水。即使當年她帶著我和兩個姐姐住在養豬場里衣食無著,她仍咬牙堅持,不吭一聲,不流一滴淚。而現在,在我的面前,她卻動不動就流淚”。
這是《媽媽,我還想做你的“恩人”》里被生活重壓還沒過上好日子就遠去的母親。還有編織草鞋勞累一生卻再也不能見到的父親,為兒子建新房磨破腳板,披一身霜露為孫女籌學費卻孤獨終老的爺爺,被舊式婚姻迫害一生不幸的二婆,慈愛勤勞、為兒女付出一生操勞的婆母,為生計賣血不幸染上艾滋病的鄉親……讀這些篇目的文字,心頭總有哽咽的感覺,沉重得有如萬鈞重量壓在心頭,作者在寫作這些文字的時候,一定是熱淚奔涌的。
河流彎轉,流過深沉,流過黑暗之后,眼前出現了青青綠洲,那是生命的青色。“多少個有月的夜晚,我走在回家的小路上,享受著月光追隨著我一路向前走的感覺。小路的兩邊是稻田,稻花的香味淡淡的,悠悠的,與柔和的月光混合,混合成流進心里的一團蜜。月光下的稻田里,秧苗長得正旺。有風吹過的時候,泛起一輪一輪青黑的波浪。耳邊有很多夜蟲的鳴叫,路邊的楊樹在晚風里發出沙沙的響聲,讓人有一種說不出的愜意。學校分給我的那一間小屋,一扇窗子正好迎著月亮升起的方向。每有皎皎的月光透過玻璃傾瀉在書桌上,黃色的三屜桌在月光下發出燦燦的光芒。我會佇立在月光瀉下的窗前久久不動,內心泛起點點漣漪,有時候甚至要落下淚來,卻不知道為誰心動,為誰感動。就那么一直癡癡地凝望著,遙想,沉醉,直到夜半更深。”(《賞月》)領著女兒去賞月,優美寧靜的夜色撫平了女兒煩亂的心情,變得平靜愉悅,“我”的心也變得寧靜喜悅。兒時在清晨里去小溪邊撿拾栗子,每拾到一顆就會激起一陣陣的竊喜;無論多遠都要趕去看皮影戲的歡欣;支教時忙里偷閑欣賞飄雪和三維立體圖的雅趣;雪夜讀書時體會到的種種隱秘的快樂;暢游名山大川,每每有所得的快感……閱讀這些篇章,讀者感受到來自作者內心關于童心、關于青春,關于夢想的喜悅,隨著作者的一呼一吸一顰一笑,讀者都會跟著會心微笑。那些或淡雅或明麗的景物,身臨其境時或悠遠或熱烈的心境,構成一幅洋溢著鮮明的色彩又不缺乏煙火氣息的畫卷,蓬勃著生命力的色彩,是作者日常生活主旋律的顏色。
這條情感之河在繼續奔流,它又將帶著怎樣的色彩向前呢?
讀她寫給女兒的那些深情款款的文字,我找到了答案,原來,那是深情的藍色。“走進廚房,我看到女兒為我盛好的一大碗飯,那是用昨天晚上吃剩下的瘦肉絲和酸菜土豆絲混合在一起炒的,很香。我早上也沒有吃早飯,上班的時候感覺很餓,但是我想到女兒會比我更餓,也就不覺得餓了,只想早點回家做好飯給她吃。沒想到她已經做好,在等我了。”——《我的小棉襖》。“她已經給我準備好了一只小板凳,還有一雙拖鞋。她讓我坐下,然后慢慢地為我脫去鞋和襪子,然后慢慢地把我的腳放進她試好水溫的盆里。在那一瞬間,小時候媽媽給我洗腳的感覺一下子回來了,此時的我仿佛正沐浴在母親濃濃的疼愛里!我的每一寸肌膚和所有粗粗細細的血管,我的敏感的神經和游弋在恍惚中的意志,都被這樣的濃情蜜意包圍著,此時的我,真的很幸福!而給我這樣幸福體驗的,是我九歲的女兒!”(《幸福》)
女兒是她生命的延續,在作者關于女兒的文字里,處處可以撫摸到一個母親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孩子小時候經歷的種種危險是對這個母親心靈的一次次劫難,身體受苦的是孩子,內心煎熬的是母親。母親的這份煎熬,透過文字直逼過來,讓讀者跟著一起擔憂;孩子得到上帝的眷顧脫離危險,母親心頭的巨石落地,她的文字瞬時變得輕松靈動,讀者也跟著長吁一口氣,放下心來。孩子活潑健康地長大了,求學和成長之路處處有鮮花和掌聲,如今已經是中國人民大學的一名碩士研究生了,母親的文字里又充滿著喜悅和驕傲,簡直溢于言表了。這是一個母親對孩子深沉動人的愛,如大海深沉的藍色,溫柔深厚,讓人沉醉。
其實細致說來,閃爍在這道情感河流里的,還有羞怯的粉,赤誠的金,成熟的紫,炫目的橙等多種色彩,簡直可以用五彩繽紛來形容。但烈焰的赤,生命的青,深情的藍,是各種色彩的主調。所有這些色彩的文字都指向一個方向,那就是愛,是作者對故鄉、對親人,對長輩,對朋友,對生活,對生命真摯的愛。
有人說,好的女人是有“毒”的,她會讓你三生三世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不離不棄。而我要說的是,有色彩的散文也是有“毒”的,它讓你沉醉其中,不忍釋卷。
掩上書本,我的眼前出現一個畫面:在巍巍的娃娃寨山頂,一個樸實的姑娘,迎著陽光,深情地凝視著遠方的山巒。她就是《一片冰心》的作者,那個從娃娃寨走出來的女作家鄧貴環。愿她永葆真心赤誠,發奮創作,寫出更多更好的文字去反哺娃娃寨的深情養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