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亞莎
荊門市石化第三小學
馬克思說過:人的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無邊的。音樂欣賞要引起情感共鳴,產生審美感動,就必須充分發揮想象力。學生通過聽覺會產生相應的聯想,從而生成鮮明的形象,這種形象的產生是欣賞音樂的成果。學生在心領神會、身臨其境的過程中,也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期盼。此時如果教師對學生進行及時的啟發與引導,學生就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音樂作品的認識會上升到更高的層次。
如欣賞音樂《搖籃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發揮自己的想象,將自己融于歌曲的意境之中,同時,還輕聲的引導學生:“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引導學生大膽的想象。《搖籃曲》很柔美、很安詳,學生的想象會比較貼近主題。有的學生說:我仿佛看到了寂靜的夜晚,天上的星星在眨著眼睛。有的學生說:我好像就是睡在搖籃里的小娃娃,媽媽在溫柔的哼唱著歌,我睡的很香很甜!還有很多學生說出了自己的想象,孩子們的想象很豐富、很精彩,學生在靜聽中,升華了自己的情感,達到了音樂欣賞的最高境界。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參與音樂體驗,這對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發展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注重音樂體驗是說在音樂欣賞中,以欣賞音樂的各種元素為中心,通過演奏、肢體動作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情感體驗,全身心地融入到音樂中去。如欣賞《獅王進行曲》時,在學生理解音樂的基礎上,讓學生跟隨音樂的變化扮演獅子和各種小動物,音樂強勁的時候就模仿獅子的走姿和吼聲;音樂輕快時就模仿其他一些小動物,基本要求是讓大家明白自己扮演的是哪個小動物。然后從學生中挑選表現較好的學生進行表演。這樣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再如在獨奏曲《漁舟唱晚》的欣賞教學中,可進行師生互動,教師與班上會各種樂器的同學一起現場彈奏,或者課前搜集了很多與作品有關的符合作品意境的圖片、小說、并配以解說詞,用美妙、動聽的詞語加以解說:伴隨著動聽的《漁舟唱晚》音樂,學生可以作畫,可以剪紙,還可以寫詩或者散文等來表達心中的想法和情緒,這樣就能極大的引起學生欣賞的興趣,激發他們對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愛,豐富音樂、文化知識,增強了學生的藝術修養。
自古以來音樂并不是單獨存在的,一定的音樂與地方文化產生的民族、地理、環境、風土人情等與科學、歷史等都有關系,使得音樂教學與這些課程之間的聯系成為可能。文學用音樂去演繹,去升華。音樂讓文學更耀眼,許多歌曲本來就是一首詩,如我們課本中的《關山月》《但愿人長久》等。當欣賞這些樂曲時,我讓學生們先朗誦歌詞,領會歌詞的含義,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再讓學生聆聽并哼唱旋律,這樣的課堂讓學生受益匪淺,收獲很多。同時我還給學生以及作者當時創作的背景,講與音樂相關的領域、相互溝通、彼此強化。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學習者能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更準確,更能有效的把握學習對象。從音樂的角度,利用音樂的特殊性,讓學生熱愛古詩詞,讓學生在音符與漢字之間享受音樂與古詩相結合的神韻之美。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音樂欣賞教學要講究策略。只要教師改變教學觀念,善于分析,抓住音樂本體,找準教學切入點,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就能讓音樂欣賞課有效開展,使音樂欣賞課堂更開放,更有活力,更有創造性。
要上好一堂音樂欣賞課是不容易的,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學習、實踐與探索,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我們的課堂一定會變得色彩斑斕、妙趣橫生!